寻求竞争上风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2)
2017-08-12 06:37
导读: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 and Winter,1982)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们以为,理解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变迁,经济理论的分析单
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 and Winter,1982)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们以为,理解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变迁,经济理论的分析单位不能像正统经济学那样只停留在总体变量上,而必须置于微观的企业活动基础之上。在他们的经济演化理论中,动态演进的企业和作为选择的市场机制是经济变迁的两个关键机制。
重构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努力使尼尔森和温特提出一个关于企业能力和行为的演化理论。为了理解企业的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企业的能力如何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怎样改进寻求利润的,尼尔森和温特把企业定义为一个由组织惯例所组成的层级结构(a hierarchy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于是,企业是在任何时点都具有一定能力和决策规则的实体:随时间流逝,这些能力和规则作为有目的解决的努力和随机事件的结果而被更改;而随时间流逝,市场作为自然选择的相应经济机制决定哪些企业赢利,哪些企业不赢利,并且淘汰掉后者。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都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理解。
在这个企业模型中(细节见该书第4~5章),组织惯例在解释企业行为方面起着中心作用。第一,惯例执行组织的记忆功能,即组织活动的惯例化构成组织的特定运行知识最重要的储存形式。一个组织的能力首先存在于成员个人的知识储备中,也就是说,组织成员都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但储存于人的记忆中的知识只是在一定的关联(context)中才有意义、有效果,而对于组织中所的知识,那种关联是组织的关联。一个生产组织运行的关键是协调;而协调的关键是个别成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响应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一个组织所积累起来的惯例作为一种组织机制,使个别成员能够理解来自其他成员和工作环境的信息流,使他们进行符合组织整体行动需要的个人行动。因此,当组织处于惯例运行的状态,治理者可以把留意力集中于新的、不确定的领域。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二,惯例还有制约组织内部冲突的功能。由于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异,组织内部存在冲突。组织惯例的存在可以帮助在组织正常运行的要求和所有组织成员的动机之间产生某种稳定的和解。惯例所造成的这种折衷不是通过服从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通过使成员们很少会对彼此的行为感到意外。组织都存在某种控制机制。在惯例化的运行中,贯彻
规章制度的机制与其他激励因素相结合,使组织成员“满足于”他们在组织惯例中扮演的角色。但惯例并不能消灭冲突,只是把冲突控制在可以预期的界限之内。简言之,惯例化运行导致组织内部的“休战”。
第三,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技能(skills)。正如个人技能一样,组织的知识是通过得来的。但组织学习是一个的和集体的过程,它不仅通过个人之间的模仿,而且通过对理解和解决复杂题目的共同努力。所以组织学习要求沟通的共同规则和有协调的搜寻。从这些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储存于组织的惯例和运行程序之中,而惯例代表了成功解决特定题目的互动模式,并存在于团体行为之中。由于这种集体行为的复杂性,嵌进在惯例之中的知识大都是“沉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即组织成员并不完全意识到操纵的细节知识,而且感到很难或不可能把这些细节知识全部用语言表达清楚。组织惯例在任何时点上都决定了企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以是组织能力的载体。正是由于惯例具有强烈的沉默性质,所以模仿一个企业的能力并不轻易。因此,惯例使企业的能力具有独特性,而且是造成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绩效差异的基础。
综上所述,演化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知识的库存:企业把已有的知识储存在组织惯例之中(解释企业现有的能力),并在竞争过程中搜寻新的知识和新的惯例(解释企业能力的发展)。理解企业能够在未来做什么就必须理解企业现在能够做什么。因此,企业的行为可以由它们所使用的惯例来解释,而给企业作模型意味着给惯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作模型。这样的企业是动态的,永远处于发展和搜寻的过程之中。由于具体分析了企业能力产生和演进的机制,演化经济学为“动态能力”战略观奠定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