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产权制度、委托代理与公司治理(2)
2017-08-13 06:37
导读:跨国公司层级关系图实际上也是跨国公司产权解剖图,从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产权关系研究的重点,应是在企业团体基础上研究母公司与国外企业产权关
跨国公司层级关系图实际上也是跨国公司产权解剖图,从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产权关系研究的重点,应是在企业团体基础上研究母公司与国外企业产权关系及其变化形态。
二、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选择
斯蒂芬·P·马吉于1984年首先提出了适应性理论。他以为,为了适应自己所有权上风的潜伏利益,企业往往会发现保持控制力和所有权更为有利;反之,若失往控制,让所有权与别的公司分享,就可能失掉这些上风。保罗·克鲁格曼以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明显特点是,投资不仅转移了资源,而且获得了控制权。扩至公司控制权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基本目的。对于跨国公司这种大型企业来说,加强对海外子公司控制的重点是放在对股权的控制上。一些学者以为,母公司拥有国外企业的股权通常至少应达到25%的比例,才能达到能控制企业经营的目的。现实的情况更多地证实了这一点,凡是在拥有全部股权和多数股权的子公司里,外国投资者通常就能控制子公司。这是由于,控制权与股权是成正比例的。母公司在国外投资企业中拥有的股权比例越高,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强,所得利润也越丰厚。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的子公司都会选择全部拥有或合资经营中的多数拥有股权结构类型。当然,由于跨国公司拥有资金往来、技术专利、经营治理等上风,即使是拥有少数股权,有时也可能对子公司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只是比起股权控制来说,这些方式要逊色一些。
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全部拥有、多数拥有、对等拥有和少数拥有。股权结构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历史上形成的对股权结构的偏好。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对股权结构偏好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美国企业从历史上看就一直偏好建立拥有全部股权的子公司,“全权”参与国际市场,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关键的决策并保护其技术专利。而日本和西欧国家跨国企业则不同,往往乐于接受不同于全部股权或多数股权的其他形式,因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第二,交易本钱。无论选择哪种股权结构,其结果总是要力求交易本钱最低,或是趋向于零。内部化理论以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进步股权占有比例,来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市场失效和机会主义行为等
造成的内部交易本钱过高的题目。
第三,与东道国政府的讨价还价实力决定了其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而股权结构基本上取决于讨价还价能力强的一方。一般来说,投资初期投资者讨价还价能力要强,此后会边际递减,而东道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第四,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东道国投资风险以及东道国政府对股权比例管制程度也影响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股权结构选择。东道国投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上的风险和政治上的风险,以及东道国的信用度等等。投资风险大小与经济、政治稳定程度成反向关系。
第五,企业的成长期阶段性选择。一般而言,企业在成长初期利润率比较低,股权比例高低对任何一方的尽对利润值影响不大。而到了成熟期,企业利润率比较高,股权比例对终极利润分割影响大,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十分注重对不同阶段的股权结构的选择。比如,有的跨国公司在其子公司初建期选择合资,而在成熟期选择独资。
三、委托—代理模型的国际拓展
现有的委托—代理模型基本上是集中在单一公司层面上,实际上是一种封闭式模型,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公司规模发展的需要。最新研究动态已经扩展到企业团体层面,关注母公司的委托与子公司的代理的关系,相对于单个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团体委托代理模型已经具有了开放型的特点。但假如把它纳进到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来观察,它有显露出封闭的局限性。研究跨国公司的治理题目,本身已经突破了单一的和团体式的企业组织范围,必然要把代理题目从单一公司和一国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国际上,也就是说跨国公司治理不仅要突破企业边界,而且要突破企业国界。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找到最基本的分析出发点,即跨国代理中的初始委托人和终极代理人,并由此构筑跨国委托代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