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部经济理论看广州物流业质量上风(2)
2017-08-13 06:43
导读: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在2006年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广州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总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统计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在2006年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广州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总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统计资料表明,广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大。据统计,2005年广州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达56.86%,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贡献了8.98个百分点。广州第三产业中的物流产业发展最为迅速,截止到2004年底,广州市物流注册企业累计达2494个,增长26.5%。与此同时,国际物流巨头DHL、伯灵顿物流公司、联邦快递纷纷抢滩广州市场,物流业成为拉动广州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随着广州南沙港口和新白云机场物流量的迅速增长,港口型物流经济和空港型物流经济也已初见端倪。因此,发展广州物流业的总部经济已具备应有的时机和条件。
广州物流业发展总部经济的资源上风
(一)区位上风
广州有优越的区位上风,属于华南地区核心城市,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珠三角和泛珠腹地,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中心和关键。目前,珠三角已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广深、广佛、佛开、深汕、江鹤、江中、江珠等高速公路将珠三角连为一体;铁路建成了衡广复线和广湛、广梅汕、广深、京九线,形成了直通南北、横连东西的三纵一横省内网和三条出省通道,交通十分便捷。同时,珠三角一带的河流把华南地区重要的大港深圳港、广州港及其它数十个内河小港连成一片,为珠三角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水上运输通道;通过西江还可将水上运输延伸至川、云、黔、桂等省。广州、深圳、珠海三大国际机场,已开通了10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形成了辽阔的经济腹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未来五年,广州计划投资260亿元加快南沙港建设和广州港航道疏通工作。此外,还将投资700亿元建设以广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高快速路网,新增700公里高快速路,届时广州的高快速路将超过1,000公里。同时,广州还将投资150亿元建设新的客运站。
(二)经济上风
广州的经济实力雄厚,GDP增长速度为全国的1.6倍,人均GDP在十大城市中独占鳌头。据统计,“十五”以来,广州经济以年均13.7%的速度持续、快速、稳步发展,尤其是近3年来,广州地区生产总值从4000亿元、5000亿元上升到6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7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超1万美元。难能可贵的是,广州无论是GDP还是产业总产值在每年递增1000亿元以上的情况下,其能耗、排污不但没有增加,相反逐年下降。相比2003年,2006年广州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而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减少了24%左右,万元GDP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5.3千克下降到2.9千克以下,下降62%。产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下降67%,主要水污染物
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减少42%,全市万元GDP能耗从2000年的0.9吨标准煤降至2006年的0.75吨标准煤,能耗指标在大城市中居先进水平。
此外,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为广州的物流业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2005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11674亿元,其中产业增加值5856.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3亿元,进出口总额达2211亿美元。
(三)产业上风
广州自身有着非常完善的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第三产业产值已由1978年的0.0013亿元增至2004年的2182.6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9.74%上升到2004年的53.03%,在全国大城市中比重最高。从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总量在不断增加,其增加值所占比重远高于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在第三产业中,物流产业逢勃发展,流量经济潜力巨大。2004年,
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424.40亿元,增长17.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48亿吨,增长18.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2.6倍。广州背靠珠三角,这将给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更可贵的是,广州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关系”特别好,总部企业落户广州,生产链条展在珠三角,完全在公道服务半径以内,而且,广州已基本形成现代服务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