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实行分享制的合意性研究(上)
2017-08-13 06:40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国有企业实行分享制的合意性研究(上)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分享制本质上是
摘要: 分享制本质上是一种产权分散分布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实行分享制有利于减小国有企业改革的内部阻力,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进步国有企业效率。关键词:国有企业 ; 分享制 ; 合意性一、引言
“分享制”这一概念的含义最早是由威茨曼给出的(他使用的概念是分享经济,即share economy),它指的是劳资共享企业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1]。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对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进行了综合,以为分享制有五种典型的实现形式:职工股份所有制计划(ESOP)、劳动者治理的合作社(LMC)、利润分享制(PS)、收进分享制(RS)和劳动资本合伙制等[2]。我们在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分享制内涵和形式的研究后以为,分享制本质上是一种产权分散分布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制度安排[3].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进,一批中青年学者借用“分享制”这一概念,在产权经济学的框架内明确提出了把分享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创新思路的理论观点[4]。我们的研究更是主张应使分享制取代支薪
制而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流性制度安排[5]。这一主张当然必须建立在分享制相对于支薪制的众多比较上风的基础之上。对于分享制的比较上风, 威茨曼是作为解决宏观经济中的滞胀的药方开出的[6];我国学者则主要从静态的层面集中于分享制对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长期发展(如劳资关系、企业治理等)的意义的分析[7]。本文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切进点,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阐述国有企业实行分享制的合意性:第二部分从动态的角度论述实行分享制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促进作用,第三、四两部分则从静态的层面考察分享制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效率的的影响。二 、分享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内部阻力国有企业改革本质上是一种非帕累托改进。非帕累托改进意味着涉及到利益关系时,总有一部人或团体受益,而另一部分人或团体的利益受损,没有人受损,就不可能有人受益,或者现在不受损,将来就不会受益。因此,与其他改革一样,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阻力。一般而言,阻力越大,改革的本钱越高,改革持续的时间越长;当改革的阻力大到超过改革的动力时,改革会陷进停滞。因此,如何最有效地减小阻力进而降低“磨擦本钱” [8]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最为现实的题目之一。
大学排名 国有企业改革阻力根据其来源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外部阻力是指因国有企业之外的人或利益团体的抵触和反对而形成的阻力。内部阻力是指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抵触和反对而形成的阻力。
一部分经营者之所以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部阻力之一,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部分经营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一般而言,一部分经营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抵触和反对发生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两个时段,一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始阶段,二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时。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始阶段,一部分国营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即将失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既得利益,从而抵触和反对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起始阶段主要的内部阻力。概括起来,这些既得利益主要有:
第一,政治上的优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营企业的经营者属于国家干部队伍编制,经营者一方面是国营企业这种政治等级组织中的领导,另一方面又是政府这个更大的等级组织中的成员,他们有着在经营者与政府官员之间调换角色的宽泛空间和软约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则无此政治优惠,角色单一,且角色转换的难度要大得多,必须以国有企业搞好为必要条件(留意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经济上的优惠。固然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营企业的经营者的收进较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进要少得多,但他们是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条件下获得的。对他们而言,企业是否赢利并不重要,重要是能否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由于国家预算的软约束,因此,国营企业的经营者既使不能通过进步企业效率的方式完成指令性计划,也可通过向国家多要资源、多展摊子等粗放式经营来完成。既使万一完不成指标,也可易位为官或易地当厂长、经理。同时,国营企业的经营者并不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的创新能力或异质型人力资本,他们只需按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所框定的步骤实施即可。市场经济条件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所受的约束要复杂得多,硬化得多,残酷得多。从根本上讲,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国有企业利润目标的约束。这种利润目标的约束又可引申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就内部约束来说,既有国有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约束,又有国有企业内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的约束,还有职工的***监视,即“老三会”和“新三会”的约束。并且这种约束不仅有事前、事中的约束,而且还有事后的约束。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外部约束主要包括产品市场约束、企业家市场约束、吞并接管约束、股票市场约束、破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