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接融资模式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2)
2017-08-15 01:48
导读:其三,融资银行对企业实行相机治理。相机治理是一种银行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来决定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的一种治理机制。在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时,
其三,融资银行对企业实行相机治理。相机治理是一种银行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来决定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的一种治理机制。在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时,融资银行对关系企业控制较弱。这时企业由“内部人”控制。在企业董事会中,除了有部分的银行代表外,多数的董事都由企业内部治理者担任。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财务安排都由企业内部治理者控制的董事会负责。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融资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干预。其干预的深度取决于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一般说来,假如企业财务危机较轻时,融资银行只是向企业提供财务指导。企业的日常经营仍由企业内部治理者负责安排。当银行的财务危机较严重时,融资银行就会越过董事会直接对企业进行干预,派出财务危机治理小组,暂时把握企业的全部控制权,帮助企业制定克服财务危机的方案,并贯彻和落实;重新安排企业的债务——宽免或者组织宽免部分银行债权和重新注进资金。
3 间接融资模式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 对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作用
日本间接融资模式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供给。间接融资模式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把急切需要资金的企业和过多的私人储蓄连接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出于遏制***主义的需要,积极扶植日本的经济发展,不仅对日本进行大量的技术援助,而且联合欧洲国家向日本单方面开放本国的市场,使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了广阔的销售市场。日本企业对扩大生产能力投资和技术创新投资需求十分巨大,尽管日本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需求,于是企业不得不向银行借款。据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企业所需要的资金80%需要从外部借款,只有20%是企业的内部融资。而企业外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借款。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二,促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稳定实施。战后,日本企业资金短缺,严重依靠贸易贷款。在金融市场很紧张,不确定性很大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为了能够得到稳定的资金供给,更愿意与各自的银行保持紧密地联系。而银行为了能够收回自己的贷款,也希看企业不要破产,并采取各种措施防范企业破产。融资银行除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外,还向企业提供信息,实现银企信息共享。在企业财务状况出现危机的时候,融资银行除了启动“相机治理机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直接的干预。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帮助企业度过财务危机,银行可以答应企业暂缓还款或者继续向危机企业提供贷款。因此,间接融资模式下的密切的银企关系有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
同时,由于融资银行(尤其是主要融资银行)是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其利益与融资企业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银行总是全力支持企业的长期平稳发展。即使在企业因实施长远战略规划,而暂时收益不佳的情况下,只要企业能够到期还本付息,银行仍然会向融资企业继续融资以保护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银行等法人股东是企业的主要股东,个人持股比例很低。通常法人股东更多地关注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对企业短期分红的欲看不是很迫切,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企业为了进行资本积累,保持着较低的分红率,满足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对设备和技术创新的投资。在这种融资体制下的股东也不用担心由于短期财务业绩不好而受到董事会的指责,一心一意地贯彻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第三,节约了交易本钱和监管本钱。市场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银行向贷款以后,为了能够收回贷款,通常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视。日本企业间接融资模式不同于欧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尽管企业可以向多家银行贷款,但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家银行。其他银行向关系企业融资以后,通过“委托监视”的方式,把对融资企业的财务监视权交给了主银行。主银行通过事前监视(风险评估)、事中监视(跟踪监控)、事后监视(财务状况审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三个阶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视。银行向企业进行监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收集企业的经营信息,委托监视的方式避免了各融资银行向关系企业进行重复的监视,节约了银行的监视本钱。由于主银行是向企业提供融资最多的银行,并且根据日本的破产法规规定,企业发生破产时,主银行的清偿顺序排在其他的银行的后面,一旦关系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其将蒙受最多的损失。主银行为了防止企业的破产,就会努力对企业进行监视,通过各种手段防止企业破产。这就避免了主银行在代理其他银行向企业进行监视的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在实际业务中,主银行向关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其对关系企业的财务信息非常了解,故而主银行代理监视比各银行自主监视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