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5)
2017-08-18 01:59
导读:努力发展的是私有经济,则这一块经济的发展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 水平。然后也必将经历一个资产者的支配地位被知识分子替换的过
努力发展的是私有经济,则这一块经济的发展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
水平。然后也必将经历一个资产者的支配地位被知识分子替换的过程。不如现在把眼光
放远一点:先在制度上领先了西方,早日进进知识经济,是谓:上兵伐谋。
国有制的优越性在于“国有”二字。由于这不是“私有”,便不涉及私人的利益。
从而也没有了私人的短视和利益纠纷。把握知识的人如能够顺理成章的成为“国有”的
代表者,那么,他们将首先得到资本和所带来的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第一等
生
产要素,资本国际化,包括世界游资的剧增,使得资本活动加快,也就是资本使用率大
大加快。“没有钱”己不是的。“没有技术”才是真正的题目。新的国企中,
生产者是主人。人是企业构成的第一要素,一切以人为核心展开,而不是资本。知识是
最重要的,资本的获得则是简单的。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资本而围绕建立的模式被替换了。这就是新的国有企业。
企业是以人为核心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权力的转移。技术工作
者、治理者把握了权力。这样的企业是符合要求的。而私有化必须经历一个资本核
心的过程,然后再转变为知识核心,其过程是漫长的。美国的这种转变己完成了一大
半。所以,仍执世界之牛耳这完全可以在今天实现。
从“上兵伐谋”的角度讲,如此是绕一个大弯子。国有企业的资产为全民所有,无
需发生权力从资本家向知识拥有者的转移。可以直接构筑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这正是
国有企业未几优点中的一个,我们应该清楚的熟悉到。
从构成上讲,象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构成复杂的大国,人的文化层次差异
巨大。所以,目前只能精英执政。人民代表制是较好体现精英执政的体制。经济上也应
如此,国有企业为主体,把握国企的是社会精英。就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是如此。究其
本质,不过是社会中人力资源公道分布,“人尽其才”。资本主义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的?百年的自由竞争,保存下的资本家就是精英、是强者。我们不可能再花百年时间。
私有化的结果只能象俄罗斯那样。并不优秀的人凭借关系和政府地位占有国有资产。其
经济复苏是极其漫长的,由于人的配置公道化是极漫长的。
2、团体化。
团体化的实质是政府企业团体。由于这样的企业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几乎肯
定的,企业与政府成为一体。“政府的企业”或“企业的政府”,双方都能得到益处。
***不可避免。这种观点可取之处是:团体化的确能使企业有竞争力,对于尽快的进步
企业竞争力是可取的。题目在于:谁来进行这样的团体化工作。必须是专家,是企业
家,而不是政府。象波音与麦道的合并,中国也应该有。题目在于,这样的合并是需要
一大堆精英的。就如同三峡工程论证一样。中国经济团体化的重要性可以说有过之而无
不及。只有动用政府的气力,用全中国的精英气力,必要时借用外国智力,跨行业、跨
地区,以中国为单元,以世界为目标,建立世界级的团体。这样的团体化才可能有所作
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企业的是企业家。
题目的核心不是搞论证。中国人在这方面并不缺乏能力。从建造万里长城起,动用
全国人力的战争一直是让众人叹为观止的。题目的核心是:企业家。他的任命,他同政
府的关系,董事会的构成。
3、市场化、股份化。
这都只是外部环境或内在的必要因素。不是充分条件。必须指出的是:企业家的自
主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微观属性决定宏观状态。物质状态决定于分子属性。没有自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主独立的国企,市场经济也是不完全的。政企分开不是说说就做到的。企业家若有权,
有法可据,更重要的是关系自身根本利益,他就一定政企分开。这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一个把掌拍不响。企业家的题目还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