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2)
2017-08-19 04:24
导读:2 将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治理 有些企业家以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治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
2 将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治理
有些企业家以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治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治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治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串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治理。
3 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治理中的直接运用
这种观点以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治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以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治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以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治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治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进点,找准其中很多具体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夸大对家庭的回属、对权力的依靠,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于企业治理,营造一个布满情感、***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的共存,人与的***,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布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导企业治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纵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因素,如满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这些都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隐型杀手。另外,人情交往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很多企业家长期依靠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而不把重点放在企业创新上,以为这样也能赚到钱,这样下往会逐渐形成对关系的依靠,而削弱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这种现象的盛行固然有其社会的原因,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进,社会资本伸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加进世贸后,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越来越规范,那些津津乐道于依靠社会资本的企业被打垮、被击败就在所难免。所以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往治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同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的标语。综观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实在,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夸大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夸大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夸大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夸大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治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
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之所以走进以上四个误区,其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
首先,从基础来看,的规模还处于化的低级阶段。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迅速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完成了产业化,进进后产业化的阶段有关。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治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很难想象小作坊和路边快餐店能塑造出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很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团体、大企业中,由于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治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进,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设企业文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