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探讨(2)
2017-08-19 04:37
导读:因此,发展企业的物流信息化需要具备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基础。而这正是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上风所在。作为全国四大深水良港之一,现代
因此,发展企业的物流信息化需要具备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基础。而这正是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上风所在。作为全国四大深水良港之一,现代物流是上风行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宁波市从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关键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不同层面不断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宁波电子口岸平台已初具规模,注册企业突破7000家;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港口等物流关键公共信息服务建设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可见,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三、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题目
据报道,浙豇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四年之痒”,全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大概在3年左右,而实现物流治理信息化工作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物流信息化在中小企业“叫好不叫座”,究竟生存是第一位的,假如企业存活的时间过短,显然不可能再往搞物流信息化。本文就企业层面存在的对发展物流信息化不利的因素作以下分析。
1、人才题目。宁波固然称得上东南沿海的人才高地,每年吸引大量的人才,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使之既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支付昂贵的用人本钱。企业科技职员数目偏少,高素质研发人才更少。以2004年底为例,宁波市人才资源总量为4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员33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职员数599人,而深圳同期则分别是74万人、54万人和729人。从人才的组成比例来看,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全市人才队伍中博士、硕士仅占0.71%、高级职称占4%,而深圳的博士、硕士数目则占了人才总量的4.73%。
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能够胜任物流信息化工作的人才有限,另一方面却是从事物流信息化工作的人才对工作的认同度有待进步。例如,在实现物流治理信息化的初期,需要治理职员辅助完成大量的工作,花费精力往熟悉新的工作系统,有时新系统还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一些治理职员存在抵触情结,不愿协助信息技术职员开发系统,甚至不愿意使用已经实现了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治理信息化的工作职员需要企业职员的配合,由于他们往往不是企业职工,缺乏对物流治理的感性熟悉,假如与企业职员配合不力,物流信息化的效果就难以让人满足。
2、技术题目。中小企业要实现物流信息化,靠其自身的气力开发物流软件是不现实的,需要由软件开发商来开发生产。而一套信息系统的建立必将涉及企业治理体制、治理模式、治理方法、治理思想、治理机制、业务流程、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很多企业对此自己都搞不清楚,软件开发商更是难以开发出适应企业要求的软件。由于在信息技术和开发模式尚不规范的条件下,要适应企业的要求,就要个性化生产,造成开发本钱极高。另外,我国当前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也加大了企业对物流技术投进的本钱。
中小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存在的技术题目还体现在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之争上,软件开发商一般倾向于开发大型企业适用的,建立在先进技术治理平台上的软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低,位于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低端,往往被软件开发商以为是不值得开发的领域,这就大大延缓了中小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的步伐。应用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三分技术,七分治理,十二分应用”,这就需要开发商不应过分注重软件的先进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3、资金题目。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船小好调头”,但是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却缺乏大企业“船大抗风浪”的稳健。2008年宁波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资金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加之,国内贸易银行也采取惜贷行为,纷纷收紧了向中小企业放贷的口子。企业推行信息化本钱很高,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资金投进,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