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一个都不能少(2)
2017-08-22 04:20
导读:二、监视与激励机制 由于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都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
二、监视与激励机制
由于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都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往往会不一致,产生代理题目。为此,应运用监视与激励机制等手段进行协调, 使二者利益相互同一,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
(一)监视
1、资本结构的监视效应
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通过从股权约束与债务约束两方面来形成对公司的监视约束机制。资本结构的安排实际上就是公司控制权的安排。比如资本结构中最典型的比率关系权益负债率,它克服了控制权在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非此即彼分配的简单、低效的弊端,既能防御投资者滥用权力,又能防御经营者掠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的行为。 所以,在财务治理的融资决策中,要考虑到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和监视作用。(1)、股权结构两个多元化:“国退民进”的所有制多元化和适当分散的股权多元化。(2)、增加机构投资者,并使他们从消极股东到积极股东。(3)、银行等债权人治理。这些都需要我们开放资本市场、发挥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独立银行体系、建立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等,来强化中小股东、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监视和约束,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2、制度的监视
制度监视的关键是在公司内部加强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视以及公司的财务监视,建立严格的财务授权控制和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监视机制有两个层次,一是治理层次的,由股东、债权人、董事会、监事会对经理层财务活动监视;二是由经理职员对财务业务流程、分支机构财务活动监视。要将两个层次的财务监视有机联系起来,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对包括全面预算治理的过程、市场反馈信息的吸收过程以及财务状况等进行监视。并且辅之以公司外部的经理市场及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的健全加强对经理职员的约束。最后还应通过制定公司治理原则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为监视制度提供保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激励
公司治理既是一套监视机制,又是一套激励机制,有激励才能产生动力,它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激励主要按照本钱--效益的原则进行,有两种形式:财务激励和非财务激励。前者主要以财务利益为诱因,借助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进行。后者是指财务之外的其他因素,如行政激励和心理激励。其中,财务激励是最主要的手段。
公司的各方参与者都需要激励。1、对股东的激励主要是通过产权激励来实现的。2、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对经理职员的财务激励,而财务激励的核心是设计出公道的经理职员报酬计划包括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经理职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3、对职工的激励可基于企业的全面预算,采用各种激励手段结合比如效率工资、目标激励,其他还包括参与激励、角色激励、竞争激励等。
财务治理中的财务激励是建立和完善分层的财务决策机制及对财务经理和财务团队的激励机制,使各层次代理人恰当运用财权履行其职责。财务治理通过各种具体化的财务决策来达到各种财务激励的目的。例如:融资决策中各种融资工具的运用,融资产生的资本结构对经理阶层提供不同的激励机制,对治理者改进业绩的 ;财务预算作为绩效评估和奖励的依据对治理职员和普通员工产生的激励作用;盈余分配中通过财务激励协调公司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
公司治理、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三个方面层层递进 、相互结合,共同完成通过财务激励达到利益协调、实现公司目标的目的。
三、基于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上的风险控制
假如不能对公司各层次的风险进行控制,不能保证一个公司的稳定,那么不管是目标还是为目标而建立的监视激励机制,都会变成空谈。这里所讲的风险是指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以及财务治理中的风险分配和风险控制。
大学排名 (一)、风险分配
根据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风险必须与享有的收益相匹配,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率的。风险分配和权力分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 :股东是最初的风险承担着,应享有剩余收益(主要是股利收益)和终极控制权;董事会和经理层承担的风险有收进的减少和自身价值的降低,应享有剩余收益(与业绩挂钩的各种收进)和剩余控制权(经营决策权和经营治理权等);职工投进人力资本,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经营风险,所以也应当享有部分剩余收益(主要体现为“效率工资”)和一定程度上参加经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