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一个都不能少
2017-08-22 04:20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一个都不能少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要保证公司的健
摘要:要保证公司的健康,必须要将公司治理、财务治理和财务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以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为核心,财务治理为运行工具,三者缺一不可。为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不但要加强监视与激励机制,更要加强对公司各个层次风险的治理和控制。
关键词:公司治理;财务治理;财务治理;风险控制;
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不同权利主体彼此之间权力、责任、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进而解决公司内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监视、激励和风险分配等。财务治理也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包括财务权力安排、财务行为激励与约束、财务利益分配与协调,通过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内部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它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即是以财权配置为中心,安排权利的分布和激励约束的题目。而这些却又不是财务治理独自能完成的,它又必须与财务治理相结合,以财务治理为保障。由于财务治理和财务治理是有区别的,财务治理侧重于财务主体的结构性安排和制度性的层面,是公司财富创造的基础;财务治理侧重于控制,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和具体的财务经营活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所以,必须要将财务治理和财务治理结合起来,来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财务治理和财务治理,使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 、目标及权利的分配
财务治理和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和运行的重要机制和重要治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公司治理目标进而反映公司整体目标,所以是由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要素来确定的,并随着治理目标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即股东单边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股东单边治理理论以为股东利益至上,是按占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其财务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良好的治理和治理、公道经营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化或股票价格最大化。它片面夸大股东财富最大化,难以发挥经营者和职工的创造性、债权人的积极性、政府、公众的主动性,使公司失往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失往创造财富的杠杆和源泉、失往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持。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是当今更为流行的观点,与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结构相比,共同治理结构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方面是有效率的。它以为公司是不同要素提供者之间组成的一个系统,公司的目标是为出资者、债权人、职工、供给商、消费者等所有要素提供者创造财富,而不仅仅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公司的职工可能是比股东更有效的公司监管者,公司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目的是要制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同一。它所要求的财务目标是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即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注重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
可见,财务目标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而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财务治理和财务治理活动在企业价值增长过程中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进一步得到完善。
同时,要想达到这些财务目标、公司治理目标以及公司整体目标,第一个要求就是进步经营效率,进而要求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职员、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视机构和执行机构形成各种激励和制衡机制。
财务机制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则要求财务治理建立相应的分层的财务决策的权力。即: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对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等重大财务战略具有决定权;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在财务上对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方案有决定权;经理职员具有财务战术决策权和财务经营权;监事会在财务上具有财务监视权;职工代表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也就是说,财务战略决策权把握在股东会和董事会,日常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把握在经理职员(包括财务经理)手中,而财务监视权在公司内部分散配置。而这种分层财务决策机制又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并在财务的具体治理活动中得到贯彻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