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研究(4)

2017-08-27 06:32
导读:(2)治理形式多样化。现在论述私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文章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完全的化,看作成实现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必然趋势。完全社

  (2)治理形式多样化。现在论述私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文章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完全的化,看作成实现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必然趋势。完全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放弃家族所有或控股,把私营企业变为完整的社会化企业,在此意义上构建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能是私营的,也可能是公有的,那要看控股主体是谁,谁是第一大股东。我们以为,完全社会化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也不乏其例,不过它并不是私营企业发展的惟一趋势。由于完全社会化是在私营企业碰到资金“瓶颈”和融资渠道不畅等题目下的无奈选择,由于市场上的“人”是不会随便把视作为自己或其家族的财产社会化的,只要解决了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题目,非社会化将是私营企业治理形式的首要选择。也就是说,除了完全社会化,两权合一和在保持家族控股条件下的两权分离,也是私营企业的二种治理形式。现代企业理论夸大两权分离,主要是基于所有者不具备现代经营治理知识和经验,不能科学地进行劳动分工并借助于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事实上,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角度而言,两权合一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治理形式,关键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只要出资者有能力管好企业,经营权保存在股东手里完全是可行的,至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题目会被遏制。对于私营企业的上述三种治理形式,假如需要排序的话,我们以为,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两权合一应是首选,其次是在保证企业主或其家族控股条件下的两权分离,最后才是完全社会化。这可能也是最符合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利益的。不过,一般意义上讲,完全社会化和在保持家族控股的条件下实施两权分离,是私营企业治理发展进程中的两种趋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化的治理方式。私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表现出的“家长制”作风,已经使得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企业事务无论大小,皆以企业主“家长”为准,这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为此,私营企业要科学地划分董事会、经理班子、监事会的权责:董事会负责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方针、长期经营计划及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企业经营班子负责经营治理工作;企业监事会要通过有关制度建设等措施,对企业董事会与经营者行为,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视。同时,私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实施***化的治理方式,不断吸收人力资本的参与和决策。这要求企业主建立与员工的协商对话制度。
  (4)废除“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建立科学公道地职员安排机制。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主必须放弃“内外有别”的用人机制。在保证家族控制的条件下,要对家族内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一视同仁,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才干科学公道的安排岗位。尤其在人才认知与人才结构上,要保证职业经理人与技术创新者及其他员工的公道配置,使人力资本的整体效益最大化[6]。
  (5)同一信息表露制度。同一的信息表露制度是进步企业透明度,实现公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投资者完整把握企业真实状况的条件条件。信息表露包括内部信息表露和外部信息表露,两者表露的程度有所不同。企业信息应当向董事会充分表露,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向外部表露,对社会表露的信息要有同一的标准。
  :
  [1]李维安.现代治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72.
  [3]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30~31.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李伟.基于资本治理理论的企业所有权安排[J].中国经济,2005,(8):124~125.
  [5]吴楚汉.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初探[M].北京:中共中心党校出版社,2001.
  [6]徐充.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治理模式[J].与探索,2004,(6).21~22.
上一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与发展的设想与新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