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外供给链知识治理研究综述(3)

2017-08-28 01:00
导读:2.2供给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把握外部知识的条件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给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活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

  2.2供给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把握外部知识的条件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给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活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给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给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给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 Kim以为供给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给链设计是实现供给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给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给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猜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给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足度。
  供给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给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给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给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贸易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实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给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3供给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给链中知识治理的核心,而供给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给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贸易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分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给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给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以为一个企业从其供给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告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给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夸大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给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以为,供给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给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给链中的地位和供给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给链中知识治理的实现
  
  供给链知识治理的目的是进步供给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给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给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给链中的知识治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治理系统为保障。
  
  3.1供给链中知识治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着名的至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给链的知识治理,对供给链知识治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给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治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给链知识治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纵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给链知识治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治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给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以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治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治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灵敏度。Vries和Raisinghani固然都对供给链中知识治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给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上一篇:我国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研究 下一篇:企业价值评估中自由现金流量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