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睡”也是禅僧们常提到的,他们说“饥来吃饭困来打睡”“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但这睡也是睡里自有分别,绝不是只作个“磕睡汉”就行,普通文人不可能从睡里悟道,但禅宗倡导的这种生活境界促使他们翻然醒悟,原来为了浮名浮利而废尽心机、疲惫不堪,到头来又有什么用处?为何不能放下心头的羁绊,坦然入眠?天地风光无限,四时佳境不同,领赏美景,安然入睡,忘怀一切挂在心头的不快,还身心一份彻底的安宁,尽管这种理想是短暂的,有时甚至是虚幻的,但它至少部分地缓解了词人,“理的紧张,使,“灵得以抚慰。所以词人便不断地抒写着这种心理状态:“低排掉,称鸣驾。一尊长向枕边安。夜深贪钓波间月,睡起知他日几竿”(杨无咎《鹤鸽天》),“学些沓施,也似没意志诗酒度流年,熟识得、无争三昧。风波岐路,成败霎时间,你富贵。你荣华,我自关门睡”(赵长卿《蓦山溪》),“伸脚睡,一枕日头高。不怕两衙催判事,那愁五鼓趣趋朝。此福要人消”(吴潜《望江南》)。
其实在早期词中,也不乏对“闲”、“睡”的歌咏,如冯延已《南乡子》其二“闲叠黛眉情不语”,温庭药《思帝乡》“回面共人闲语”、欧阳修《阮郎归》“娇多常睡迟”、晏几道《阮郎归》“春红入睡霞”等,但不难看出,这里的“闲”、“睡”首先不是词人主体的心理表白,而是在写她或代她说话;其次,这里的“闲”、“睡”还仅仅停留在一般感觉层面,尚缺乏受过禅宗思想洗礼之后的精神内蕴。通过比较前后时期词作中对“闲”、“睡”吟咏的变化,便可十分清楚地看到禅宗对词体主体化走向所起的影响作用。当然,在禅宗本心论的影响下,词的主体化走向逐步展开,词中自我的抒写绝不仅仅只体现在“闲”、“睡”等主体,“理状态的吐露上,笔者只是把最为直接和突出的两点揭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郭朋校释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铃木大拙通往禅学之路[M]葛兆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11
[4]孔凡礼苏轼文集[M]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刘琳、李水先、王蓉贵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6]葛兆光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p28
[7]杨曾文编校临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8]惠洪石门文字禅[M]卷二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名家说禅[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p99-100.
[11]霍松林、傅绍民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M]西妥:山西师大出版社,2000,p530-531
[12]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