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概述:本文在扬氏干涉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成像光学系统,以实验观测双相干光源成像的位置变化和能量分布变化,从中得到一个值得再探讨的新现象。
关键字:干涉、成像、分离、变场
19世纪的扬氏干涉实验对后世的物理学影响极大,至今它仍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实验。对于扬氏干涉实验,人们一直是将双相干光投射到相干区内,以观察干涉的明暗条纹。我们普遍认为(1)式成立。
(1)
式中: 和 是单缝场。
和 是双缝场。
(2-1)
(2-2)
参见图一。请参考有关资料。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理由认为(2)成立,而将(2)的成立认为是“默认的、应该的”。
现在,我们将这个实验加以引申,采用成像的方法,即采用光束“分-合-分”的方法,将相干区内的相干光分离成像,并观察干涉光分离后的成像位置和能量分布状况。作者从实验的结果中,得出了一些新现象。
一、扬氏干涉中的场分布
扬氏干涉如图一中(a)。按照光的波动说:缝光源A和B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场分布值,不会随光源A或B的存在与否而变化,即从A和B所发出的光波在整个光路传播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单缝场 和 被认为与双缝场 和 是相同的,如图一中(b)和(c)。参见(1)式。
图二 干涉光的成像分离
我们在干涉区后增加一个正透镜,用于对逢AB进行成像,如图二。这样单缝成像和双缝成像的像A`或B`位置和能量分布是不变的。它们分别由 和 决定,也可以说由 和 决定。
但是,在实际中,像A`或B`的特性是变化的,(1)式并不成立,即:
(3)
式中: ,
由于这种在干涉区内的电磁场分布发生了变化,导致像位置和能量分布是变化的,我们不妨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变场”。这种变化量有多大?下面的干涉光源的成像实验可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论述光学系统中干涉光源的成像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目前有关光学理论的成像原理。
二、物光源在共轴球面系统中的成像规律
图三 双缝光源A和B成像光学图
Ÿ物体或像箭头由纸面向上 ª物体或像箭头向纸面里
按高斯光学,物空间中的一个点、一条直线或平面经光学系统后,在像空间中有其一一对应的点、线或面存在。例如,有缝光源A、B和正透镜L组成一个成像光学系统,L的焦距为f [正透镜为圆形,在空气介质中],物、像距离正透镜L的物、像方主平面K和K’分别为u和v,如图三。
在图三中,缝A、B对称垂直于主光轴Z,但不与主光轴Z相交,且偏离主光轴Z都为d。定义AB缝所在平面为Q面。我们在Q面上建立x-y坐标系,y轴平行于光缝,x轴方向向纸外且垂直于主光轴Z,其坐标原点在主光轴Z与Q面的交点上,如图三中(a)。
在距正透镜主平面K前(左侧)s处取一平面P,P面与主光轴Z垂直,则P面到Q面的间距为 。在P面上建立x-y坐标系,如图三中(b),图中x轴方向向纸外,y轴平行于AB缝,并且方向相同,其原点在主光轴Z上。
同样,在像平面R上建立x-y坐标系,如图三中(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