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实施策略

2014-08-27 01:06
导读:物理论文毕业论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实施策略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毕业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落实以学
毕业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成就教师人生和练就教师行动智慧的主要场所。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愈来愈烈,各级教研部门和广大地理教师积极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涌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不平等、课堂缺乏民主与和谐、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预设轻生成、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1、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为进1步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益和师生生命质量,特提出以下实施建议,与同行们交流。

1、构建和谐课堂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1,是人和事物关系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协调,这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有效的前提保证。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1是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着尊重,要尊重每1位学生的尊严,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和羞辱学生,让每1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善解人意。2是教与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兴趣盎然,生机勃发。譬如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如学习“巴西热带雨林”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开发商”、“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就巴西热带雨林砍伐现象进行对话,并发表自己的观点。3是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既是1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1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预设与生成统1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实际的课堂面对的是1个个鲜活的生命,1个个极富个性的头脑,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1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1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对生成来说,预设意味着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设置了固定程序和目标,1定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检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1步学习的1个重要依据。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同样需要精彩的“预设”,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但是,新形势下生成学习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过程,生成的结果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目标,“生成”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往往比“预设”问题更有探讨价值和研究意义。“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1,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拓展和升华。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可以说,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化的操练。“预设”使课堂有章可循,“生成”让课堂精彩纷呈。因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地理教师备课从教材出发转变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琢磨学生、琢磨课堂,走进学生、了解课堂,精心“预设”。1是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2是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3是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础。另外,地理教师还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长点”,催发生成。如1位毕业班地理教师1天上课,外面昏天暗地,黄沙弥漫,教师随机应变在黑板上写下了“沙尘暴的形成与治理”,让学生围绕这1主题讨论、交流,搜集资料,探究答案。还有1位老师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发现学生摆弄手中的尺子,于是让同桌两位同学合作测出课桌的长和宽,然后按照1/10的比例在纸上画出“课桌平面图”,并注明比例尺的大小。生成的教学像1个外出旅游时的指南针,传统的预成教学则像1列按照精确的时刻表行驶的火车。生成的课堂,学生彰显个性,洋溢欢乐;教师充满激情,展示睿智。

3、过程与方法同行

《全日制9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地理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将课程目标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3维来设计,首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了这“3重”之1的位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经历学习过程,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学习乐趣。如地理教师经常遇到1个看似简单又容易出错的问题:在进行“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时,很多学生认为1:10,000,000的比例尺大于1:1,000,000的比例尺,让许多教师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学生阐述自己的分析过程得知,他们认为100千米大于10千米,所以1:10,000,000的比例尺大于1:1,000,000的比例尺,这就是学生的思维症结。由此,教师可以指导问题解决的方法,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实际上就是分数大小的比较”,简单有效。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梳理学科思想发展的脉络。方法是能力形成的阶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而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教师拥有多少水并不10分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取水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变传统的“教会学生”为“让学生学会”。确立指导的方法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如“读图析图用图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观察问题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区域联系的方法”等等;小的方面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尼罗河称为埃及的‘母亲河’的原因分析”等等。让学生去发现、探究、获取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去思考;让学生讨论、交流,去体验与感悟;让每1位学生在其智力、能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充分发展。

1 2下1页

4、自主与接受结合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等等,这是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即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或条件,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独立的学习技能。但自主性学习的提出,并不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否定。有许多时候,在学生经历了自主性学习这1过程之后,还不能得出规律性认识时,教师就需要进行点拨和必要的讲解与演示。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从1个极端走向另1个极端。实践证明,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讲解”的度。在课堂上规定讲解多长时间是不科学的,需要“讲”就讲,需要“讲”多长时间就讲多长时间。讲在当讲处,讲在当讲时,讲在点子上。讲什么,备课要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应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5、把握好5个度

在地理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5个”基本度。1是时间的宽度。“活动”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教学的1大亮点。主要形式有游戏、制作、观测、观察、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练习、实验、设计、考察、调查等。学生活动的量和质,情感的勃发,需要有1定的时间作保证。时间的长短应因学习内容、准备程度、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深度等来确定。2是活动的参与度。素质教育是“民主型”教育,更是“合作型”教育。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3是学生的激活度。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引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生发,全身心地投入,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交流、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创造力。4是内容的深度。教学内容要达到1定深度,要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现代认知结构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构。5是教学的效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课堂氛围和谐;学习效率高,教学效果好,3维目标达成度高,师生素质得以发展。

6、实施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探究、讨论、交流等,通过自己获取的或教师教给的方法思路,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的1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教学过程开放、获取知识自主、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目的性明确、客观真实、活动过程动态、探究结果多元等特点。对于开放式的地理教学特别适用,尤其是主题式教学内容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水土流失的形成与治理”、“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交通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地理案例的内容可以是典型事例、生活实例、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情境资料、现实刺激等。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是:展示案例,阅读感知(教师导入主题后,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播放录音、生动描述、多媒体呈现、学生表演、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等方式把案例展示给学生,学生阅读或感受)----问题设置,自主探究(教师设疑问难,学生剖析解惑)----小组讨论,完善共享(学生个人分析获得初步见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班级交流,合作互补(学习小组代表积极参与交流,互通有无,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评价,能力提升(师生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再次遇到类似地理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案例教学,缩短了地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案例教学,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上1页12

    上一篇:解题思维的分析法和公式选择规则 下一篇: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