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篇题为《高校办学也要讲“计划生育”》。有一次采访某高校常务副校长,谈到当前有些院校办学过程中,盲目扩摊子、升档次、办新专业现象十分严重,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资金、资源浪费,投入和产出之比十分悬殊,让人痛心。笔者为了形象地把这个问题讲述清楚,联想到我国的国策——计划生育政策。两者初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有内在联系,高教办学也应借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优生优育”,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种侧向思维的运用,有助于说明问题,报道事实,而且颇有新意。
另一篇题为《浙江省“筷子产业”亟需扶持》的“记者来信”刊登在《人民日报》第一版。一次去嘉兴农村采访,正逢早稻收割季节,农村里却买不到镰刀等小农具。一位老农着急而又不失风趣地说:“这就像肚子饿得咕咕叫,面前是一桌丰盛的饭菜,就是没有筷子!”我们受这段话启发,思路一下子从原先的领域跳了出来,借鉴他的比喻,将一个很易写得枯燥乏味的题材,作了生动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诗经》上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采写实践中要想获得突破,取得成功,必须广泛涉猎知识领域,善于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侧向思维。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对象、同一个问题。换言之,当你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想想能否定什么;当你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不妨再站在与甲对立的乙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得出新颖的结论。
有一次某省文物管理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供材料称,该部门经过于辛万苦,已全部追回近几年丢失的100多件珍贵文物,为此付出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避免了重大损失云云。当地几十家媒体陆续刊发了这条消息,唯独新华社一名记者迟迟没有下笔。他越想越疑惑:追回的前提是丢失;如果管理严密,没有丢失,就毋需如此劳命伤财去追回;那么今天这一事实的背后是否预示着该部门管理混乱,漏洞百出呢?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他立即兴奋起来,着手调查采访。果然,实际情况如他所预料:仓库铁锁锈迹斑斑;气窗没有护栏,形同虚设;珍贵字画被虫蛀、鼠咬,布满蜘蛛网……半个月后,一组三篇反映该部门严重管理问题的报道刊发了,引起舆论大哗。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运用逆向思维的例子。
1996年3月份,国内有家报纸报道了某地开发出“牛奶浴”的消息,随之而来的其他媒介的报道纷纷站在商榷或反对的角度,提出“开发商的用意是否为了哗众取宠?”的质问,发出“全国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呼吁。这些报道基本的思维路径,都属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矛盾的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因而它们之间也有着同一性和统一性。如果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是则是,否则否,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中。所以,逆向思维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
4.变形思维
变形思维是在思考过程中,将思维对象的形状加以改变,使大脑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实现认识上的突变。常见的变形思维方式有扩大法、缩小法、分割法和添加法。
扩大法是有意扩大思考对象,将个别变成一般来进行思考;缩小法是有意缩小思考对象,将一般变成个别来进行思考;分割法是将思考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一加以思考;添加法是给思考对象添加某种元素,再加以思考。
采写实践中,有时为了报道某一重大题材,驾驭大量的庞杂的面上材料,寻找一个别致的切入口,常常可以将普遍现象的某个典型例子单独拎出来,作为思维的起点。这就是有意缩小思考对象的方法。如新华社报道浙江农村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稿子《七彩的田野》,以田野的色彩入手,写的是一个点,反映的是一个面。《浙江日报》报道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采用“城调队员手记”的形式,从一个人的眼睛看整体。这些思维处理都卓有成效。
1992年,笔者在《钱江晚报》新闻部参加实践,曾参与专栏“走向市场”报道二轻企业发展生产、开拓经营的步伐。当时许多二轻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濒临倒闭。在报道杭州永固防雨制品厂时,着重写了一件事:该厂根据市场反馈,在轻薄的尼龙雨披前襟内侧装了一个小塑料夹子,可以夹住自行车篮,防止雨披被风吹起,结果产品供不应求。编者在《设身处地想顾客所想小小夹子“钳”住大市场》的报道以外,配发小言论《假如都像“永固”厂……》阐明“永固”厂的成功之道是市场经济头脑和竞争意识,如果所有二轻企业都具备这两点,不愁打不了翻身仗。这里运用了变形思维中的扩大法,即将“永固”厂的经验扩大到“如果所有厂都这么做”,问题的实质就暴露出来了,思想认识也得到一个飞跃。
求异思维对新闻采访写作的长远影响
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在新时期的新闻报道中,它如同透过峡谷顶的一线阳光,走不出旧思维框架的峡谷,就会被新闻改革的大潮所淘汰。
第一, 求异思维将大大激发记者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全方位拓新。
新闻采写过程,是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记者的职业就是要把自己对客观世界某一事物的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传播于社会。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思维活动。以创造性为最重要品质的求异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承担着“时代的镜子”重任的新闻记者而言,无疑是一种锐利的思维武器。求异思维使记者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报道领域和报道思路,从而使新闻采写工作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主体意识是指记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渗透在新闻采写的整体过程中。主体意识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子,没有主体意识,就谈不上创造性。
求异思维使记者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独立地思考问题,客观地评判事物,正确地反映社会,不为外人左右,不为传统所缚。这些恰恰是记者主体意识的表征。未来社会潮流的总趋势是强调个性,消除一统化,求异思维赋予记者独特的思路、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思想,能更好地适应这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