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特性探析-新闻传播毕业论文(2)
2013-05-28 01:40
导读:四、艰危性 艰危就是艰难危险,对于调查性报道这个词也十分适用。由于调查性报道主要是针对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报道
四、艰危性
艰危就是艰难危险,对于调查性报道这个词也十分适用。由于调查性报道主要是针对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报道,而且这些行为或者问题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和掩盖,所以这一类报道的采写过程比较艰难,费时、费力、花费巨大,有时候调查记者甚至要面临死亡的威胁。
首先,调查性报道是一场漫长艰辛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美国《费城问讯报》记者毕辛格、彼德尔和图尔斯基在花了3年时间,先后采访二百多人后连续6天在《费城问讯报》头版刊载调查性报道《法院的失序》,以数万字的篇幅揭露了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各级法院的严重失序,深刻指出最大的症结在于当地的法官选任制度,它为党派毒化司法系统和阻碍相关改革打开了方便之门。从目前媒体内部管理机制看,国内很难有一家新闻媒体能够止三名记者在三年时间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而仅仅去做一篇调查性报道,尽管这篇调查性报道会产生轰动性效应。
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调查性报道都璺花费数年的时间,但是和绝大多数报道形式相比,调查性报道要花费更多时问。《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认为,做调查性报道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因为做调查性报道,是要耗时耗力的,要有一流的人才储备。正是调查性报道的这一特点,从2003年开始,《新闻调查》栏目组提出,《新闻调查》的最高目标就是一个月有一期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如果实现不了,就争取两个月一期或者一个季度一期。
另外,调查性报道有很多是对黑幕和丑闻的揭露,因此不仅采写过程十分艰辛,就是在最后的刊发或者播出时也会遇到一些障碍。在西方国家,如果记者采写的调查性报道触动了大广告商或者政府的利益。有很多是会被禁发的。在我国,毋庸置疑,随着我国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个人或者小团体”常常从自己的利益背景出发,为舆论监督设置重重障碍。《新闻调查》尽管是中央一级新闻媒体的拳头栏目,仍然会遇到这样的阻力,由于种种原因,《新闻调查》记者拍摄的一些节目无法正常播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其次,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过程是充满危险的,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二是新闻官司逐年增多。
我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调查性报道。仅2001年一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王克勤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生死劫难,最惊心动魄的是曾有黑社会组织悬赏500万元要他的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