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新闻报道的平衡性研究-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2013-07-23 01:03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社会新闻报道的平衡性研究-新闻传播毕业论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关于邓玉娇棠的报道文本为
  摘要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关于邓玉娇棠的报道文本为例,经过分析后指出,影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一般表现在事实选择不对称,导致主要新闻源缺失:价值判断出现偏向,容易激化矛盾等方面,
  关键词《南方都市报》 邓玉娇案 社会新闻 平衡性研究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社会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偏失,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事实的判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性问题没有把握好,尤其是对一些复杂案件的报道。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关于邓玉娇案的报道文本为例,分析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
  
  一
  
  新闻平衡性,不仅包括信息报道中不同意见、态度和观点的平衡。还包括信息获取来源、手段和途径的平衡。当论及平衡性与客观、公正的关系时,瑞典学者维斯特斯特给出了一个新闻客观性理论框架,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三者的逻辑关系。
  根据维斯特斯特新闻客观性概念模型图,新闻客观性包括实在性和公正性两个层面。实在性是指事实的本体方面,是客观实在性。公正性则是指加之于事实的新闻报道层面,是客观的价值评判。而这两个层面,又分别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就事实本体而言。事实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所报道事实是真实的,这是新闻定义的第一要素。而事实的真实又不仅仅是单一事实的真实,是要做到整体的、立体的真实,这就要求对与所报道事实相关的事实进行报道。公正性原则对平衡性,非党派性的要求是指排除各方复杂利益关系后对事实作出的评价。一方面排除相关事实之间的利益牵连,一方面是指记者主观上超然、中立的态度。而陈述中立则是客观公正原则在报道的文本呈现中的反映。新闻平衡性处在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是公正性下属的基本单元之一。要做到新闻客观性,就必须处理好新闻报道的平衡性。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
  
  都市报纸在追求可读性的同时也容易误入捕风捉影的歧途,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本文选取《南方都市报》从2009年5月19日到6月17日共11篇(除去3篇社论及评论)关于邓玉娇案的消息和调查性报道,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性问题。
  在邓玉娇案演变成邓玉娇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南方都市报》中影响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因素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事实选择不对称,导致主要新闻源缺失。
  邓玉娇案发生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和舆论,《南方都市报》对该案进行了追踪报道。在与邓玉娇案相关的11篇连续报道中,记者所采用的新闻来源主要是邓玉娇的母亲张树梅、律师夏霖、巴东县公安局长杨立勇、以及邓贵大妻子郑爱芝、邓贵大的同事、邓玉娇的朋友杨红艳、邓玉娇的爷爷邓正兰等人,其中着重采访和呈现在报道中的是张树梅、夏霖、杨立勇。表面看来,报道为了实现消息源的多元化,以保持适当的平衡,采访了与当事人有关的这些相关人员。但是却忽略了对案件的主要当事人邓玉娇、黄德智、邓中佳等人的采访。唯一在案件结束时对邓玉娇的采访,也由身为退休法官的邓正兰充当邓玉娇的代言人。
  新闻采访过程是通过向消息源求证,获得事实材料的过程。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一般包括事件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以及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在对这些人员进行采访之前,记者尤其应当理清采访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的利益关系会直接影响所得事实材料的真实性。记者作为客观、中立的“局外人”,要把握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就应当给当事人各方以相同的发言机会。在事实选择上,兼顾利益对立的各方,选择能反映事实各主要方面的消息源,对存在冲突的事实材料进行调查求证,以保持所获事实的真实、完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南方都市报》2009年5月20日A12版刊发的一篇题为《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的报道中。记者采访了事件当事人邓玉娇的朋友和亲属,这些采访对象对当事人的主观印象本身并不足以代表当事人的特征,加上文中采访对象还提到:“即便在现实世界里,她也经常被人误读”,可见,采访对象的这些主观判断也是基于误读作出的,因此,并不能由此认定当事人的性格特征。从采访对象处获得的这些间接评价和误读中,充斥着“自卑”、“内向”、“张扬”、“怪异”、“歇斯底里”等负面色彩较浓的词汇,很难让读者对邓玉娇的性格特征作出客观判断。
  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很容易由于记者所选事实和观点的偏颇遭到破坏。要把握平衡,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择选主要消息源。在不能获得事件主要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时,也应理清消息提供者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基于事实进行判断,再基于客观、理性的推理,把握事实选择的平衡性。
  2 价值判断出现偏差,激化矛盾
  (1)充斥冗杂细节描写。弱化主要矛盾
  在《南方都市报》的连续报道中,邓玉娇案始终蒙着一层诡异色彩。使新闻报道背离客观,倾向于悬疑小说。报道中大量的细节渲染,盖过了事件本身的矛盾冲突。
  在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上,调查性新闻报道同时也是一个求证事实真相的过程。记者作为真实信息的搜寻者,应将理性的判断建立在对事实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而不应该先入为主,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在事实之上,偏向选择反映主观意见的事实。如《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遁》的报道中写道,“本篇调查,将尽力还原野三关镇上的这场‘意外’悲剧”,在描述案情之前,首先从标题到内容把此案定为“邂逅”、“意外”的悲剧。而且文中充斥了离奇、诡异的情节描述: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镇上一个叫张安树的算命先生告诉她:3月破财;4月小心口角;等到5月份过后,再开店。最后,算命先生还说,你跟你母亲八字相克,搞不到一块。”
  无关的细节描写和诸如“算命先生”等充满诡异色彩的词语的使用,让疑点重重、争议纷纷的案件变得更加迷离。对大量冗杂细节的渲染,弱化了造成邓玉娇案的主要矛盾。一篇深度调查性报道变成了一部意外“邂逅”的悬疑小说。
上一篇:鲜明 通俗 抢眼-新闻传播毕业论文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