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桩海地区第三系可划分为四个层序,含油层系主要分布在第Ⅲ、第Ⅳ层序界面及第Ⅰ层序界面上下。该区油藏分布具有分割性,东西部具有不同成藏控制因素。自西向东含油层系和含油深浅均发生变化。
关键词:桩海地区;第三系:层序:二次运移;含油层系;成藏特征
引言
桩海地区地处渤海湾盆地南部的滩海地区,位于埕岛、埕东、桩西、长堤四个披覆构造的交汇处,东临黄河口凹陷,西邻埕北凹陷(见图)。自下而上已发现古生界、中生界、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等多套含油气层系,油气资源量丰富,具有多层系叠合含油连片的潜力。但该区油气成藏特征复杂,有待进一步认识。
1 层序地层格架
桩海地区第三系可划分为四个二级层序,第Ⅰ、Ⅱ层序为湖泊层序地层,第Ⅲ、Ⅳ层序为河流层序地层(见表)。
层序Ⅰ 层序Ⅰ底界面对应中、新生界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相当Tr地震反射。界面上部多为上超,界面下为削蚀。界面上为沙三段暗色泥岩和砂砾岩、细砂岩,砂体多表现为进积特征。
沙三下亚段对应于湖侵体系域,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及水下扇沉积。湖侵域沉积结束后,在始新世晚期,发生区域性抬升,沙三中、上亚段遭受剥蚀,湖盆收缩,发育水下扇和滩坝沉积。
层序Ⅱ 层序Ⅱ底界面对应地震剖面上的T2反射。在低凸起高部位,沙一段生物灰岩直接覆盖在中生界地层之上。沙二段为低水位体系域,沉积范围最小,为区域剥蚀背景下的填平补齐。沙一段沉积期,凹陷内发育高水位体系域,主要为滨浅湖一半深湖沉积。
层序Ⅲ 层序Ⅲ对应于东上段,仅发育低水位体系域,这时全区为河流环境,发育辨状河沉积。
2 油气成藏条件
2.1 构造特征
桩海地区具有复杂的断裂发育和组合特征,以正断层为主,潜山存在逆断层。桩海地区的构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基底断裂控制的中、古生界山谷基础上发育了埕北、桩东等第三系的断陷;同时,第三系内部具有继承性,在下第三系的披覆构造背景上,上第三系继承性发育披覆构造。桩海地区构造格局主要受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断层控制,加上一些次级断层的切割,形成众多的断鼻、断块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2.2 油气运移
桩海地区生油中心主要为埕北凹陷,黄河口凹陷。其沙三段、东下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地层压力高,油源转化条件好,具有生、排烃强度大的特点,是非常有利的生油区。
根据滩海地区石油二次运移聚集模拟结果,馆陶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滩海地区大面积分布的含油饱和度为0.35~0.4,埕北凹陷生成的石油发生了大规模和远距离的运移;黄河口凹陷的石油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开始运移。运移期发生在大量圈闭形成之后,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生油凹陷周围的斜坡及隆起区的含油丰度高,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指向。
2.3 含油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