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穆旦诗歌中的基督教话语(3)

2013-05-25 01:13
导读:限,不能详细分析。 从"我"的破碎到整合 穆旦生涯一开始首先关注的是关于自我的问题,比如,他在南开中学时期的《神秘》里写道: 朋友,宇宙间本没
限,不能详细分析。
  
  从"我"的破碎到整合
  
  穆旦生涯一开始首先关注的是关于自我的问题,比如,他在南开中学时期的《神秘》里写道:
  
  朋友,宇宙间本没有什么神秘,
  要记住最神秘的还是你自己。
  
  穆旦对自我的关注随着他的写作历程显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是发展至内省阶段的现代主义作品,强调自我的破碎和变换,显示内察的探索。(20)他诗歌中的"我",有时扮演着"每个人"(《防空洞里的抒情诗》里"我"、"他"、"他们"等主语之间很难看出什么差别),有时出现诗人本身的"我"和另一个虚构的"我"的互相交织(《从空虚到现实》里的"我"、已经丧失了作为叙述中心的资格),有时甚至在诗中被省略(《我》里的"我"是孤独的、不确定的、被遗弃的)。这种支离破碎的主语表现了穆旦诗歌里"自我"的分裂、挣扎、残缺、孤立的性质。正如《控诉》里所说的,穆旦诗歌里的"自我"是不断地被"暗杀"、又被"诞生"。这种诗歌内部自我的否定和重建的反复过程与西文思想传统和穆旦个人的趋向有关,(21)也和他的时代背景有关。


  
  "自我否定"是西文历代哲人以及诗人的经典主题;从《传道书》作者所罗门起,《忏悔录》的主题也是分裂了的自我主题性:旧的自我纠缠与新的自我定位之间的对比,以各种不同形式在书中出现。艾略特早期批评代表著作《传统与个人才能》里所表现?quot;传统"论、"非个人化"理论显示了对浪漫主义以来被高涨化的自我个性的怀疑,开始不信赖基于人性本善的文学示例。(22)诸多西方文人的这自我否定意识可以追溯于基督教原罪意识--即使不是传统基督教教条所表明的原罪意识。他们在既存的自我的扬弃中追求真正的自我,因为只要既有的自我破碎,才能辩析自我存在的立足之地,即人自觉到自己是个"被造物"。这种从作为被造物的破碎到追寻造物主的完善的同一性趋向,在奥古斯丁(Augustine)《忏悔录》里较为明显。奥古斯丁的个体性,毋宁说,伴随"皈依"而出现的基督徒的新的自我--他的信仰的基本行为--是在转向上帝、依赖于造物主的行动中,并且同时在返回到原先的自我、怀疑自己的现世生活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个体性。正是个体性的分裂构成了基督教的主体性:面对造物主,它把自己体现为"主的创造的一份子……",仅仅是"那个最深沉的统一体的痕迹"。(23)如此在西方对"自我"问题的探险寻离不开基督教传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然而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自我"与这种西方传统的自我意识有些不同这处,它与紧迫的现实问题相关,与强烈的使命感有关。显然在通常的理解中,知识分子是对民族、命运、对人的自由精神的发展负有使命的人。他们的读者希望,他们以清白无辜的"自我"形象来为破碎的现实提供权威性话语,以便把它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因而,即使说"自我",但它是"公"与"个体"的中介物性质的自我。(24)他们的"自审"所要探索的是,沉重的社会责任面对难以甩脱的负罪感的再一次重新确认。(25)他们的"反思"也是发现的一部分,以否定方式表达对自我的肯定,是显示自觉的道德意识的另一种方式。他们的"自我"包括普遍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素在内,甚至包括自觉地牺牲自身的个性意识。
  
  穆旦作品里的"我"、"自省"仍带着社会、的成份(《潮汐》、《洗衣妇》里的忏悔意识和罪意识)。然而在需要知识分子提供一清二楚的价值二元模式时,他诗中的"我"却被处理成为暧昧、复杂、甚至不贯彻或非理性的形象,(26)在"反思"中真实自我缺失,并因无法落实在"现实中"感到绝望--
  
  我们为了补救,自动流放,
  什么也不做,因为什么也不信仰,
  阴霾的日子,在知识的期待中,
  我们想着那样有力的童年。……这是死。历史的矛盾
  压着我,……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
  啊,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
  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
  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控诉》)
  
  "什么也不做,因为什么也不信仰"的日子是"阴霾的日子",是我们死的状态,是不断反复的自我否定与生成(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开始拥有的"罪行"。这绝望表明自我反思不是自我确定性的完善形式,有必要克服这种间接性,建立一种新的直接性,以自身反思和否定作为中介,实现从经验自我确定到生存性自我确定的飞越。(27)因此这关于"我"的不负责任似的变换性和不确定性,毋宁说是他的诗歌对现代世界和其所属人们的的确切把握。显然,穆旦诗歌语言显出的矛盾和自我颠覆倾向表现了从历史外部环境到超越历史具体环境的本体论转向的局面。他诗歌里的"我"显出了从自我破碎和对自身的反思到绝望的历程,在它的"结合"、"糅合"主语模式里达到了生存性自我确定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结合"、"糅合"、"整合"、"根"是穆旦诗歌里最为突出的意象组合方式之一。下面是较为代表性的例子:
  
  ·"当太阳,月亮,星星,伏在燃烧的窗外,


  在无边的夜空等我们一块旋转"(《黄昏》)
  
  ·"啊,光,影,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审入新的组合"(《春》)
  
  ·"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
  等粉碎了他才能安全"(《裂纹》)
  
  ·"他给我安排的歧路和错杂!
  为了我们倦了以后渴求原来的地方",
  "如果我们不是自禁于
  我们费力与半真理的密约里
  期望那达不到的圆满的结合"(《祈神二章》《隐现》)
  
  ·"这是时候了,这里是我们被曲解的生命,
  请你舒平,这里是我们枯竭的众心
  请你揉合,主啊,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隐现》)
  
  ·"它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诗八首》)
  
  ·"当华灯初上,我黑色的生命和主结合"(《忆》)
  
  ·"不能够获得的:
  欢乐是在那合一的根里。"
  "那多年的对立和万物的不安
  都要从我温存的手指向外死去",
  "世界正闪耀,急躁,在一个谎上,
  而我们忠实沉默,与原始合一",
  "但你我已解体,化为群星飞扬
  向着一个不可及的谜底,逐渐沉淀"(《诗》)
  
  除了较为浓郁的自然神论色彩的第一和第二例子之外,其他例子都是与诗歌当中所追求的终极关怀相关,并且所属的整首诗歌中至少有一次出现了"上帝"、"神"、"主"、"你"等诸多有关名称。这表明着穆旦诗中的那些词语并不是"外在世界和内在感受互相转化的母体变奏"或""、"爱情"的代名词。(28)穆旦诗中"上帝"是一切的"歧路"、"曲解"、"枯竭"、"不安"状态的重新的"结合"者、一切生命的"根",即使是"达不到"的,但还是不沉溺于虚无主义无神论的悲观和绝望,而默默地期待着最终救赎的力量。因为上帝就是"上帝"(theos)。尼古拉·库萨(Nicholaus Cusanus)曾经指出,"theos"这个名称来自希腊文的"theoro",即"我在观看"和"我在奔跑",所以,在"theos"这个名称中,包含着某种寻觅的途径。人们沿着这一途径找到上帝、接近上帝。(29)因而关键与其说在于"找到上帝",不如说在于"寻求上帝"。人们从伊甸园的堕落就开始离开了"存在"本身,转移到"此在",这是从存在根源的上帝和自身分离、异化的状态。这使人们产生罪恶感、孤独感和绝望感。(30)因此,超越处于异化状态的个体生命,而渴望曾经与自己隔离的对像的重新"融合"是人的生存的最为迫切的欲求。这向"融合"的追求是"爱"的必要条件。(31)因此,弗罗姆(Erich Fromm)曾经以"融合"的完成--即是"爱"(agape)为人存在问题的解答。人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的《诗八首》正是成熟地表现出了从"我"和"你"(此在与存在)的"相隔"到"孤独"和"恐惧",再到盼望与存
上一篇: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