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语篇涉及的有参与者出现的 11个过程中,男主人公 占据 9个过程,而女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只有两个。除了量上的不均衡,女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在质上亦远不如男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在男主人公为参与者的5个物质过程中,其中4个过程的受动者为女主人公,另外一个动作亦是出于男主人公的主观意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对 自己、对有着主动权和控制权。而与之相比,女主人公则处于一种被动、受控的境地一一她参与的两个过程都是被动的过程而不是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的物质过程。
由以上及物性选择的分析可以看出,父权制思想在有关男女的语篇中通过不同及物性选择得以体现。在男权中心的中,女性的身体只可能用以建构男性主体的场所,一种不具主体性的物的所在。男性的经历根据他对女性身体所做的行为得以再现,而女性的经历则被视为被动地接受。
五、结论
如韩礼德所述,当我们要表述自己时,我们总会选择特定的词语来体现我们的意图,因此,任何形式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都会体现出经验或认知的原型。这也是为何韩礼德一再强调语言具有经验功能或概念功能,它会帮我们构建关于现实世界的心理图景。从本文的分析过程与结果可以看出,意义潜势的确是语言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媒介。所以我们说,语言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它本身可以构建现实。
尽管不同社会对男女具体形象的塑造有所不同,但是对性别角色的界定实际上存在于所有的之中。人们通过明确区分性别角色和为男女分别规范所谓“适当的行为举止”,夸大了男女差异。要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不仅需要理论的努力和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制度、社会、文化的进步,以及必不可少的妇女自身的努力。当然承认性别歧视并不代表女性就要走向憎恨男性的另一个极端。女性无法也不可能将男性从生活中完全抹去。因此,对父权制的颠覆并非是彻底的颠倒性别模式,而是发展一种和谐平等的同志情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陛别歧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Yang,Yonglin.The English pronoun of address:Amatter of secompensation[J].Sociolinguisties,1988(2).
[2]Carter,R.&P.Simpson,“Introduction”to R.Carter and PSimpson(eds.)Language,Discourse and Literature:An Introdue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M].London:Allen&Unwin。1989:1—17.
[3]Burton,D.Through dark asses,through ass darkly.In RCarter(ed.)Language and Literature[C].London:Allen&Unwin,1982:195—214.
[4]Mills,S.Feminist Stylistics[M],London:Routledge,1995
[5]Halliday,M.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In JLyons(ed.)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C].London:PenguiBooks,1970.
[6]Halliday,M.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 ndon:Edward Arnold,1973.
[7]Halliday,M.A.K.& R.Hasan.Language,Context,an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8]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Edward Arnold,1994:106—107.
[9]Simpson,P.Language,Ideology and Point ofView[M].London:Roufledge,1993:95.
[10]Wareing,S.And then he kissed her:The reclamation of femalcharacters to submissive rol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In KWales(ed.)Feminist Linguistics in Literary Criticism [C]Woodridge:Boydell& Brewer Ltd.1994:121.
[11]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新发展[J].外国语 ,2003(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