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产业的科学审视与战略论证——艾书琴、曲

2013-06-27 01:18
导读:现当代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文化产业的科学审视与战略论证——艾书琴、曲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蓝皮书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蓝皮书  文化  黑龙江省

  论文摘要:《黑龙江文化蓝皮书》是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由黑龙江人文、科学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填补地方专题研究空白的一部很具科学性、权威性的“皮书”。是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与现状的描述、,更注重于对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体制、市场的评估和分析,探寻符合黑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体现出龙江学人对黑龙江文化——文化产业独特的考量视角。

    “皮书”,是指就一个或多个领域的专题发布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因封皮颜色而被称为“白皮书”、“蓝皮书”、“红皮书”、“黄皮书”、“绿皮书”。最初,仅指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官方文件。自上世纪技术革命、化浪潮兴起,人类面临的间题与公众参与、了解社会事务的热情,使“皮书”突破官方专有的局面,出现了精英思想库、非政府组织等发布的各色各样的“皮书”。新近由艾书琴、曲伟主编的《黑龙江文化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是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由黑龙江人文一社科研究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填补地方专题研究空白的一部“皮书”。“皮书”的权威性,在官方,自然来自所代表的或政府;在精英思想库和非政府组织,“皮书”的权威,即便有政府支持的背景,但更大程度上来自其分析研究的科学性,报告的准确性、前瞻度与对策的可行性。《黑龙江文化蓝皮书》,显然属于后者。

    披读《蓝皮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它从“皮书”的特性出发,尽可能地展现相关专题的宏观视野,尽可能地动用科学、技术手段阐释、论证主题。这种做法,就是努力使“皮书”成为“皮书”,而不是其他。别小瞧这貌似常识的努力,恰恰是这一“常识”,才是“皮书”科学性的第一要素。为了实现这一点,《蓝皮书》的编撰者们,除了严格规范全书的体系结构外,在具体操作中,力求从本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描述和分析。比如,《蓝皮书》在编撰的时限上给定出“2005-2006年度”,按通例,此时限外的事件、统计数据等资料,不予纳人。但《蓝皮书》的主编考虑到,这本书系黑龙江省的第一本“文化产业报告书”,它除了具有一般“皮书”应有的属性,承载一般“皮书”应该承载的信息外,还负有作为拓荒书应有的背景回溯,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资料。出于这种考虑撰写、编人的《边疆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的确立与推进》(陈静、王世波等执笔)、《黑龙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大事记(2003-2006)))(王黎明撰)等文献就显得十分必要。由此背景衬托的《黑龙江文化产业:2005-2006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刘伟民、吕温风执笔)就更能解读黑龙江文化产业“奋力崛起”的原因,洞察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与特点”,了解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及的“路径选择”。开篇之作,凭借大量的权威统计数据,运用精炼的,对这期间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展开宏观描述、分析,起到了

统领全书的概论作用。同时,它也为全书的“皮书”属性奠定了基础。围绕开篇之作,《蓝皮书》以“条”(省部门行业)、“块”(地市实践)纵横的方式,及《黑龙江省“十五”文化发展部分情况数据统计》(任玲、刁乃莉撰)等统计资料,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描述、分析体系。这种宏观与微观“条、块”的呼应,既是“皮书”体例规范的要求,也是产业分析类“皮书”纲略目详、互补阐释特点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拓荒性黑龙江“文化产业报告”,在实现上述“皮书”架构、体系的同时做出创新努力。这种努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了“学者探索篇”,对与文化、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体制、资源、人才、对外交流与宣传等七个方面展开“思考”;二是设了“专题研究篇”,对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的优势比较、文化经纪人等专题,进行对策性探讨。从这两方面所关涉的内容看,“学者探索篇”所探讨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关注的是黑龙江文化产业的主要环节的状态及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其实,这方面的理论探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评估,即对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外在生态与内在机制的主要环节进行评估。例如,陈静、邹佰峰等人撰写的((关于黑龙江文化发展政策的思考》在梳理、肯定黑龙江省近些年出台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的同时,对“黑龙江省文化发展政策的现状”展开了分析。首先,该文对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进行了总体评估。它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还是低水平的”。低到什么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只占2003年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的1.24%。在此总体评估的基础上,陈静、邹佰峰等人进一步对黑龙江省文化发展政策的制定、出台、落实等环节逐一进行分析。分析中,他们一方面对影响黑龙江省“文化政策的及时出台和贯彻落实”的认识误区展开批评;另一方面,对文化发展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再如,“学者探索篇”对黑龙江文化体制的思考,其重要性不低于对文化发展政策的思考。这方面的评估、分析,是由吕妍、赵金凤、付国荣撰写的《关于黑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喻权中撰写的《关于促进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两篇文章完成的。在这两篇文章中,学者们对黑龙江文化体制展开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弊端是:(一)机制上,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管理行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不尽吻合;(二)管理系统上,“文化产业等宏观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行业发展不规范;(三)资源配置能力上,“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体制整合文化资源的能力薄弱等等。针对文化体制这种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大省需要的实际状况,学者们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新思路。“学者探索篇”在对黑龙江文化发展政策、体制进行分析、评估的同时,还着力探讨了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人才政策与人才开发、培养机制,黑龙江地域文化资源的分类、评估与利用,文化生产力与振兴老基地,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的强势等问题。《蓝皮书》的反思、评估特色,由此获得鲜明的彰显。

[1]   

上一篇:浅谈从《西望茅草地》到《飞过蓝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