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2)

2013-07-06 01:18
导读: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的意义》一文中说:“世界的潮流已经是深入浅出。我们在这里搞的是浅人深出。我们不屑我们身边无所不在的生活,我们挺胸

  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的意义》一文中说:“世界的潮流已经是深入浅出。我们在这里搞的是浅人深出。我们不屑我们身边无所不在的生活,我们挺胸腆肚绷着脸做出只关注人类问题的深刻状……”如何理解这“深入浅出”和“浅人深出”?“浅”是指事物的表层现象,“深”是指事物的本质。“浅人深出”是指由现象到本质,亦即本质的获得需通过对大量的现象的观察、归纳、抽绎,即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深入浅出”则不同。在这里,本质的获得不再需要对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比较、概括,只需要对现象进行描绘就可以了,因为现象是本质的直观。正如胡塞尔所说,“现象无需解释,无须在论证中构成这样那样的方式”,“在掌握具体现象的行为当中,凭直观了解的东西是普遍性的”。“换言之,为了发展一种‘普遍’的理论,他们不一定必须超出直接感觉的安全范围:现象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理论”_5J。这样,池莉所追求的“深入浅出”的叙事态度就与昆德拉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的设想有其一致性——现象学的世界本体论。而正是这种世界观,使得他们面对叙事对象时,收敛起了自己对人物、事件进行判断的权利,采用胡塞尔的“悬置”、“加括号”的方式,由“现象”自己呈现自己。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门的打开,外国的文学文艺思潮也潮水般地涌人,尤其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对中国“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评论界认为“‘新写实’小说在观察生活、把握生活时分明渗透着强烈的哲学意识。它减退了过去伪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色彩,而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_6J。其实,这一评论是很让人玩味的。

  2.叙事气度

  叙事气度是指文本中体现出的叙述主体在精神上的气魄、气概和气度。它有高低厚薄之分,大小强弱之别。巴尔扎克说:“先成为深刻的哲学家,再成为作家。”【7J这表明作家必须具备哲学家的素养。因为从根源上说,小说与哲学一样都是人类“认识激情”的产物,是对宇宙、自然、人类认识的产物。而哲学发展的动力在于怀疑与批判。正是这种怀疑与批判的精神促使人类加深了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把握。

  如前所述,中国“新写实”分明透着很强的哲学意识,也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但为什么没有走向伟大,获得超拔呢?评论界给予了多方的探讨,认为他太坐实于日常生活,丢掉了“彼岸”的追索。我认为“新写实”小说之所以透着很强的哲学意识,恰恰是它坐实于日常生活,换言之,是日常生活确保了文本的批判意蕴和哲学意识。而丢掉了“彼岸”的追索只是其没有走向伟大,获得超拔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叙述主体缺乏巴尔扎克所说的哲学积淀、素养与气度。

  与之相比,昆德拉却继承了巴尔扎克所说的优良传统。所以,他的作品思考的是常人思维难以企及、难以理喻的深奥哲学命题,如媚俗、崇高、遗忘、错位等主题的思辨。有很强的怀疑、批判精神,浓厚的思辨色彩。甚至有评论者借此将其小说称之为“哲学之思”。这显然是不对的,究其实质昆德拉的小说还是“诗意的沉思”。“诗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以抽象概念和推理为特征,而是以“质疑性”为特征,这种特征的沉思是在有人物、情节的条件下发展的。二是采取幽默的手法和笔调。“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截然不同。小说的母亲不是穷理尽性,而是幽默”【9_。正是由于运用了幽默的手法,以“质疑性”为特征,使得昆德拉小说既超越了理性主义的哲学,又获得了文学效果和价值。

  3.叙事姿势

  叙事姿势,即指叙述主体以什么样的身姿来面对他的叙述对象,并将其结构为文本形式。在笔者看来“勘探”是米兰.昆德拉叙事姿势的主要特征,而“展示”则是对中国“新写实”叙事姿势的概括。昆德拉说,“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的人类的生活勘探”_2]24,“小说家不是学家,也不是预言家,而是存在的勘探者”[2]们。所以,“勘探”就成为他在自己的小说、论著及众多评论昆德拉小说文本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构成了昆德拉叙事姿态的主要特征。我们知道“勘探”面对的是“未知”的领域,是对未知的求索,目的是将未知的潜在态势揭示出来,从而加深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因此“勘探”是对新知的呼唤。既然是对新知的呼唤,当然就意味着对现有的存在的不满、怀疑、否定,由此,“勘探”也是一种批判,一种怀疑,乃至一种启蒙。“勘探”的结果可能有所发现,亦可能毫无收获,尽管“勘探”的路上付出很多。所以,“勘探”又是一个或然的概念。为此,“勘探者”就需有一种精神勇气——披荆斩棘向未知世界进发的探索的勇气与敢于面对承担“或然”的精神。这种勇气与精神来自于认识的激情,来自对终极认识与发现的坚守,当然也来源于对小说的认识。所以昆德拉说:“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的,认识是小说的唯一的道德。”l2J4“一部小说的价值在于揭示存在作为它本来的直到那时被遮掩的可能性;换言之,小说发现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东西。”…。这表明“勘探”的发现,无论是对作家还是作品都具有和生命一样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勘探”所体现出的叙述主体这种批判、怀疑,认识、发现的精神气度,不但令其作品获得一种启迪心智,提升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也在读者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在路上”的米兰·昆德拉的形象与身姿。

   [2]   

上一篇:论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