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艺文化散文的忧患意识(3)
2013-08-04 01:16
导读:向我转过脸来,让我看见,让我触摸,让我对过去的时代,过去的生活建立一种真实的感觉。[] 在《天国故园,挥不去的历史背影》中,洪秀全和曾国藩,
向我转过脸来,让我看见,让我触摸,让我对过去的时代,过去的生活建立一种真实的感觉。”[]’’
在《天国故园,挥不去的历史背影》中,洪秀全和曾国藩,两个已经在教科书中定了性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一个是大清帝国的忠实奴仆,关于他们的褒贬善恶,一目了然。在这篇文章中,冯艺在天国故园,对两个历史人物做了具体的分析,使我们对这两个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洪秀全,一个农民,由于屡试不中,便与儒家正统教义决裂,于是便有了金田起义。冯艺把他放在了那个时代中进行假设,假若他考中举人,是否还对清廷咬牙切齿呢?天国军队虽有破竹之势,可所到之处仍然是一片乌烟瘴气:贪污腐化、封建等级、甚至比历朝历代更残酷的“焚书坑儒”行为。而曾文正虽然代表了没落的封建王室的利益,可是他自身的能力与魅力更高过洪秀全一筹,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沉着冷静、睿智自信帮助他战胜了对手。
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沉睡在教科书当中,不过是几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在冯艺这里却复活了他们鲜活的面孔。《西林教案,西方传教士的悲剧》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深层解读。一百年以前,清政府为了镇压传教士进入广西地区传教而造成的“西林教案”这一板上钉钉的历史事件,冯艺并没有根据教科书那种侵略者与被侵者这一角色进行划分,将叙述主体转换到马赖上,突出了这个西方传教士为了自己的信仰,虽千辛万苦而不弃,抱定献身宗教事业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历史并非只是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冯艺告诉我们,要想读懂历史,就不能只纠缠于那些表面的文字,而要有一种文人情怀,一种对真理的深层探究的精神。
散文评论家陈剑晖在他的文章《让诗性穿透历史的苍茫——读冯艺的人文地理笔记》中这样评价冯艺的文化散文,“坚守精神的向度,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捡拾一片片被遗忘的文明碎片;另一只脚又牢牢立足于现实,通过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和对在野文明的寻找,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及对现实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丰富的精神滋补和文化的价值参照,这便是冯艺的人文地理笔记在思想内涵方面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对人民生活状态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败落的惋惜,对历史及文化的深层思索都道出了冯艺对民族文化的忧患、对现代文明的企盼。这种忧患意识决不是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它的目标是还生命以真实、健全文化人格,最终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启蒙,这在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和谐家园的今天是具有很高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