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后冲洗液对术区恢复ばЧ的临床分析(2)
2013-07-29 01:02
导读:3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均为裸露骨面,须待术腔上皮化、窦腔无积液才为痊愈。术后1—2周的病理改变是创面的渗血凝固,粘膜纤维素渗
3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均为裸露骨面,须待术腔上皮化、窦腔无积液才为痊愈。术后1—2周的病理改变是创面的渗血凝固,粘膜纤维素渗血,窦腔、鼻道分泌物潴留及粘膜水肿,此阶段经冲洗液冲洗起关键的作用,采用冲洗法冲洗掉术腔的血凝块,渗出物,特别是上颌窦腔的分泌物可采用上颌寅吸引管吸引、冲洗。术后3—10周,该阶段可谓关键时期,粘膜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术腔,粘膜上皮化与病理改变同时存在,出现所谓“去粘膜化反应”主要是防治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清理应视术区其具体情况而定。术腔粘连及窦,口是否闭锁与手术有着重要关联,特别是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处理史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冲洗液的作用是:①冲洗术后的凝血块、血浆分泌物;②疏通鼻道窦口复合体;③改善鼻呼吸;④促进术区恢复。采用0.9%氯化钠冲洗术腔组其术区粘膜反应轻,上颌窦腔清洁快,术区及窦内几乎没有脓液及分泌物。采用混合药液冲洗组术区粘膜反应较A组重,上颌窦内脓液及渗出物多。笔者认为这与冲洗后,0.9%氯化钠有利于吸收,而混合液残留变质有关。由表1可见在术腔清洁阶段和术腔粘膜转归竞争阶段,A组病例比B组举例患者的恢复率高,术后减少了患暑术腔清垣次数,从而减少了鼻腔因清理造成的鼻粘膜充血,肿胀、术区出血及粘连。
综上所述,术后合理的冲洗液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鳞术患者的疗效,更促进了患者术后早旦康复。
[1]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分型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详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复治疗。临床耳鼻咽喉科统一,2005,1(1):31—33.
[2]游学俊,刘争,胡劲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的康复治疗.临床耳鼻咽喉科统一,2005,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