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先支持方略的临床应用(2)
2013-10-26 01:02
导读:5讨论 依从性指患者在就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即遵医嘱的行为活动,不依从性为不能按医嘱坚持进行药物的自我管理。抗病毒是目前治疗乙
5 讨论
依从性指患者在就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即遵医嘱的行为活动,不依从性为不能按医嘱坚持进行药物的自我管理。抗病毒是目前治疗乙肝的根本措施,而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不依从性高达77.51%,其影响因素为药物的副反应,疾病知识理解差,心理状况不健康,自费支付医疗费用。[1]慢性乙肝病人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易产生厌烦、悲观失望,甚至抑郁及厌世心理。一直以来我们都只对病人进行疏导,沟通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效果甚微。临床上多数病人单独住院,身边亲人因知识缺乏惧怕被感染肝炎而尽可能不来院探视。其周边人群包括他的朋友.同事.领导更是避之惟恐不及。而病人的饮食起居,尤其是心理方面需要得到支持。怎样才能让乙肝病人象普通病人一样得到关心与支持呢?我们想到一个人病了,谁最希望病人早日康复而愿意积极主动地与我们配合呢?依据这种意愿的强烈程度,采用三优先方略全方位的挖掘病人的支持系统。有针对性地采取约谈或电话沟通的方式,将相关知识传输给他们,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进而放心参与支持项目。使病人获得心理、、物质等多方面的支持,不再是孤身与疾病作战,激发患者的正性情绪接受治疗护理,促进了疾病恢复,从而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大大缩短了住院天数。
心家研究亦证实,在压力情境下,正性情绪有支持应对,缓解压力和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等三个重要功能,而且正性情绪可以清除负性情绪的行动倾向,将个体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使个体处于和谐安宁的状态。[2]乙肝病人如果获得了爱人、双亲、子女、兄弟、姐妹、亦或朋友、同事、乃至领导的关心支持,将极大地满足病人的内心渴求,激发出愉快、满意、信心等正性情绪,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个体患病与心理、社会密切相关,故治疗疾病应充分调动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日[3]。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优先方略经实践后,第一优先即患者的伴侣、双亲、子女,第二优先患者的兄弟姐妹能够顺利开展,支持配合良好。第三优先患者的朋友、同事、领导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患者自身躲避隐藏心理较少达成。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技巧,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不良情绪,进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而不断摸索。
[1] 李国军.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2010,1673-9701.
[2] 刘军.试析教师正性情绪对学生素质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7,7((7):87-89.
[3] 姜安丽,石琴,等.新编
护理学基础[M].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