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与X线表现对照分析(2)
2014-04-01 04:30
导读:病理上肺部空洞是肺组织液化坏死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后形成,肺转移瘤空洞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对原发肿瘤进行放疗或全身药物
病理上肺部空洞是肺组织液化坏死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后形成,肺转移瘤空洞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对原发肿瘤进行放疗或全身药物化疗后转移性肿瘤的细胞被破坏,组织发生液化坏死而出现空洞,空洞也可以是肺部转移瘤趋于缩小或消退的一个阶段,有少数转移瘤在随访复查时发现随着原发灶被切除或行放、化疗可变小或消失[3]。对于一些薄壁空洞,尤其是囊肿样空洞,也有人认为空泡或囊样转移与肿瘤本身分泌黏液及肺泡破裂和终末支气管形成单向活瓣有关,随着原发病灶得以控制,肿瘤黏液减少,气体被吸收,空洞可逐渐变小或消失[4]。笔者比较倾向于前者,本组病例中大部分过程中出现结节性转移灶,以后行放、化疗部分结节内出现空洞,并且有2例空洞闭合,结节状转移灶消失。
3.3鉴别诊断
(1)肺结核球:空洞大小不一,空洞多呈裂隙样。如空洞偏向肺门侧,有引流气管,周围有卫星病灶,肺内其他部位合并斑点和索条影,病灶密度不均、可有钙化灶。病变在两肺尖后段和下叶背段较多;(2)囊性支气管扩张:常咳血,囊状病灶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呈葡萄串样,表现较典型;(3)血源性肺脓肿:临床症状重,高热,CT像上空洞大小均匀或不均匀、空洞壁多较厚,洞内可有液平、肺内合并有多发斑片和模糊的结节病灶者较多见;(4)肺真菌感染:以曲菌较多见,空洞内壁光整,外缘较模糊,不规则,可合并片状及肿块状影,动态变化较快,需结合临床或痰检确诊;(5)嗜酸性肉芽肿:在细支气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肉芽肿病变,形成多发的小结节、结心分布,上中肺野多见;(6)韦氏肉芽肿:病灶为肺内多发斑片、结节及球形影,部分结节内出现空洞,空洞壁较厚,且病变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多发性特点,临床上常伴有肾脏或其他多脏器损害;(7)双肺多发的薄壁空洞样转移应与多发肺囊肿进行鉴别,应密切结合病史,肺囊肿合并感染时囊内可见液平面,但肺转移瘤这种征象少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参 考 文 献
[1]于小平,王平,梁赵玉.空洞性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199.
[2]石木兰,郑美珠.肺部转移瘤的几种特殊X线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2,16:278-280.
[3]高元安,张松智.肺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35-136.
[4]郑石芳.肺薄壁囊样转移瘤的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9: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