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胃脘痛;痿证;面瘫
1 胃脘痛
薛某,女,8岁。因反复腹痛12 d入院。近12 d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剑突下为主。伴有恶心,每次持续15 min至2 h不等。有时可自行缓解。今在本院急诊就诊,予以654-2、雷尼替丁治疗后症状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院。查体:体温36.6℃,神清,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耳鼻无异常,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脾无肿大,未触及包块,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无异常。入院后予硫糖铝、庆大霉素、654-2、吗叮林口服后,仍有发作,GI示胃炎、十二指肠扩张,电子胃镜未见溃疡。苔薄白,脉细。给予针灸治疗。取穴:中脘、梁门、天枢、足三里,留针20 min,起针后背部俞穴给予拔火罐,留火罐10 min,10 min后结束治疗,疼痛亦随之缓解。
按:本例小儿由于反复多次发病,疼痛给以解痉治疗效果不理想。患儿疼痛部位在剑突下,属于中医“胃脘痛”范围。笔者取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胃经梁门穴、大肠幕穴天枢、八会穴之一中脘,诸穴配合,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毕业网 网
2 腓总神经麻痹
邢某,女,10岁。左下肢无力近2个月。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远端为主,无疼痛,行走时左腿抬高呈跨阈状。2个月来症状渐加重。头颅及脊柱MRI未见异常,入院时体温36.6℃,心率87次/min,血压 105/50 mmHg。颅神经(-),上肢肌力正常,左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0级。实验室检查:左胫前肌有失神经电位轻收缩运动单位数量减少;左股四头肌轻收缩运动单位数量减少;左胫神经MCV(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左腓总神经潜伏期延长。诊断:腓总神经麻痹。住院期间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并予针灸治疗,针灸取穴伏兔、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阳陵泉。加电针,留针30 min,起针后背部相关穴位拔火罐。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肌力恢复正常。
按:本例患者在给予营养神经中,同时予以针灸治疗。因本病属于痿证范围,“治痿独取阳明”,取穴主要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佐以足太阴经穴。脾胃为生化之源,取上述之穴位,促进患者增加食欲,润宗筋,利关节,充血脉养肌肉。阳陵泉为胆经穴,属于八会穴之筋会,取之以助脾胃经,促进康复。
3 面瘫
黄某,女,31个月。因右侧口眼歪斜1周来院治疗。患者于1周前突然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口角歪斜,饮水时则从右侧口角溢出。追问病史,1周前曾经有感冒史。查体: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给予针灸治疗。针灸取穴阳明、太阳、迎香、下关、地仓、合谷,留针30 min。局部给予神灯照射。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儿恢复正常。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患儿仅为31个月大,患病时时值本地气温突然下降,证属中医“面瘫”范围。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卫阳不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侵犯面部筋脉,以致面部经络不和,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针灸局部及远端取穴,以达祛风邪,通经脉,调气血,濡筋脉。阳白能祛风擅长治面瘫,迎香、下关散风,地仓通经活络,合谷祛风解表,太阳穴为经外奇穴,能治头痛目疾,还善治口眼歪斜。诸穴合用,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促使面神经管内面神经水肿的消退及面神经的修复。
【参考文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傅贞亮,张登本,刘文龙.内经讲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227.
[3]刘冠军,纪青山,李一清.针灸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