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青岛老城发展历史及特点浅析(2)

2014-03-05 01:00
导读:日本占领青岛后,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企业,青岛的业职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的快速膨胀,于是城区面积迅速扩大。

    日本占领青岛后,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企业,青岛的业职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的快速膨胀,于是城区面积迅速扩大。1917年9月,日本宣布结束在青岛军政统治,10月1日民政署正式成立开始所谓的民政时期。1917年以后青岛的城市建设明显加快,1918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原规划与建设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区进行了扩张规划。新规划是原德制青岛规划的延续,市区沿着胶济铁路和胶州湾西海岸向北展开,北至海泊河边与台东镇连成一片并且计划越过海泊河口,在大港码头以北大面积填海,作为开辟新码头和港口的货物集散地。该规划初步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带形城市从此确定了青岛的城市格局。

  1.3中国政府执政时期的规划

    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改称胶澳商埠最初也是“一切都依照从前德国及日本的规模制度办理”。虽然由于时局动荡、政权更迭,市政当局无暇顾及城市的长远发展。但城市建设基本上还是按照规划进行只是这期间进行的多是局部地段或地区的规划。1931年12月沈鸿烈任青岛市长后城市面临怎样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问题。基于对青岛现实的认识,沈鸿烈特别强调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注重通盘筹划。1935年,他主持制订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内容包括规划目的、作用、规划范围、规模预测、规划原则、城市功能分区及其规划内容以及规划的实施措施等,相当于现在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的发动本着“未雨绸缪、大处落墨”的思想,希望通过规划使青岛成为一个适合百万人口居住的合理化都市,总规划面积达到137.7kmZ。这次规划在当时虽然未及实施,但对后来青岛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青岛的城市规划具备了中国近代城市无人能及的基础与相对完整的发展过程。

  2青岛老城规划特征分析

    不同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叠合,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青岛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和独特的城市形态。

  2.1欧洲古典主义城市设计的应用

    青岛城市规划承袭了欧洲古典主义城市设计的风格与原则,采用对景或借景的手法。将重要物置于放射性道路端点或者节点,使这些建筑自然而然地成为焦点,起到对景效果。如江苏路以小青岛为对景、沂水路以信号山为对景、平原路对基督教堂等。这种以建筑或自然景观为道路尽端景致的情况,成为青岛城市特色的重要一页。

    青岛的建筑大量采用欧式风格。这些建筑所形成的街坊、街道、庭院空间尺度宜人、富有质感的场所使人们对有强烈的“归属感”,它们已经成为城市记忆和城市形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2城市规划与自然地形的结合

    由于青岛属于低丘陵山地城市,建筑和道路的布置和规划是以适应地形为基础。建筑顺山体坡度布置,建筑屋顶错落有致,层层跌落滑向海边,形成了建筑和城市以山为依托,又穿插其中的城市景象。城市和自然以其相似的外部空间形态达成了完美的统一,同时也形成富有特色的梯度外环境。

  2.3殖义城市规划的性质

    青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西方殖民主义的烙印。德国人的初衷是将青岛建设成在中国为他们服务的西方式城市,属于典型的殖民地性质规划。后来青岛执政方几经变更,导致青岛的规划执行难度较大。存在道路密度较大、建筑密度低、商业居住用地比例高并有大量军事用地等缺陷。

  3小结

    近代青岛城市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中交融的城市规划史,是城市生长和演变的过程。了解其历史进程,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城市个性日益衰败的今天,有助于我们寻找如何建立别样的充满人文气质城市的钥匙。

上一篇: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