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全与和谐社会探讨(6)
2013-09-24 01:12
导读:2003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2倍多。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还有
2003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2倍多。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还有大量的未达标处理的废水被偷排、漏排,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流失,污染长期累积,使水环境日趋恶化。2003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409个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38.1%符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目前,全国尚有3亿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一些城市的饮用水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水环境质量在继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
5.2人口不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开发利用更加艰难。
中国人口每年净增约1 500万,经济和消费水平几年翻一番,对水量需求越来越大。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10000-11000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年总用水量达到了5623亿立方米。按照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将达到7500-8000亿立方米,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500-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目前,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资源匮乏等将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气候变暖会促使冰川消退和永久雪盖减少加快。预计到21世纪末,1/3~1/2的山地冰川将消失。中高纬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可能会因此而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趋于减少或蒸发的增加大于降水增加的地区。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黄河断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水旱灾害防治任务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3废污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主要表现在污水排放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2004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45%,全国280多座地级市中,还有87座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零。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目前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缓慢,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1/3正常运行,1/3低负荷运行,1/3开开停停甚至根本不能运行。未来50年,这种发展趋势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
大学排名 5.4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现
通过对全国1000多个地表水水源地的调查,不合格的占25%。一些地区饮水存在水质严重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水性地方病等问题。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血吸虫病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相当一部分城市水源污染严重,威胁到饮水水质。当前饮水水质带来的危害,已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健康。
5.5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节水难度增加
中国的农业灌溉面临着水量短缺和水质污染的双重威胁,中国70%的粮食产于灌溉地,而农业灌溉占了73%以上的总用水量。水短缺和水质污染对农业构成了威胁。此外,农业还面临工业和生活的竞争性用水,而农业的竞争力低。1984年席卷非洲的“饥饿危机”,正如所预料的一样,其“饥饿带”与缺水地带基本重合。农业是污染水的最大用户。1993年,大约8%的灌溉地所用水质低于V类,导致减产约100万t。受重金属和其它毒素污染的黄河水大部分已不适于灌溉。在陕西,稻米中已发现含过量铅。水量短缺和水质恶化还在继续,这将影响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粮北运”格局。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水利建设力度减小,粮食增长主要转移到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北方旱灾更加严重。1952—1985年我国粮食增产量中,南方占61.4%,北方占38.4%。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地区格局发生了巨大逆转,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华北地区占25%,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30.6%。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北方地区由1985年占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区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拥有粮食,北方由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区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几乎没有增加。随着南方粮食生产的减缓,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1978—1990年平均南方粮食自给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粮食自给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粮食自给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从北方调运粮食1400万吨以上。粮食产销地区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5.6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保障能力下降,巩固改造任务繁重
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到21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未完全按经济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
5.7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质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
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浪费现象普遍而严重,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16%,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22t,使发达国家的5-10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单方水粮食增产量不足1kg,发达国家已达1.6~1.8kg。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以上,仅此每年浪费水达100亿t,新疆是一个有水才有绿洲的地方,但是近90%的用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每亩用水达821m3。万元GDP用水量达到2575m3,是全国水平的5.7倍。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