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本文所使用的“城市中职”(城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是从地域的角度对我国中职所进行的划分,指在我国城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实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列入本文研究范围,是因为其乡镇已基本城市化,其中职办学模式与城市相似。
当前,我国城市中职普遍面临着办学困难的状况,有些职业学校几乎到了倒闭的边缘,有的不得不办起了普高班。难道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真的不需要中职了吗?情况其实并非如此。以北京市工业系统为例,在180万人员中,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15%。①由此,从理论上讲,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中职在城市仍应有广阔的市场。
那么导致城市中职如此艰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其中固然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困难、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低等等原因,但长学制办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学习者需要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本文拟着重分析这一模式的弊端及我们的对策。
何谓长学制模式?它指学制固定的、修业年限长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如三年制职业中学模式,三至四年制中专模式。这一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1)学制固定、培养周期长;(2)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并进;(3)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中职办学一直以这一模式为主。它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了长足发展。迄今为止,从全国范围看,中职在校生比例已占55%—56%。②城市事实上要高于这一比例。长学制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大大缓解了高考压力,充分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但是目前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城市中职长学制办学模式弊端分析
(一)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对劳务市场中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发展,导致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变更速度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但不同职业领域的变更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职业领域对应着不同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而不同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变更速度是不一致的。如果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科学技术知识体系,那么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科学基本理论变更速度相对较慢,而处于塔尖的应用技术变更速度相对较快。职业技术教育针对的是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职业,因此相对其他类型的教育来说,它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根据劳务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③这样的职业技术教育才有生命力。其灵活性既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即根据技术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也表现在专业设置方面,即根据劳务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同时还表现在培训周期方面,即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及时调整学习年限。④学制固定、培养周期长的学制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这一要求。
事实上长学制模式这一弊端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对学生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用行政手段把学生分配到工作岗位上去,长学制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矛盾没有表现出来。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就业变为由劳务市场调节,长学制模式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矛盾便日益突显出来。
(二)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长学制模式建立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因此不可避免对学生的过早分流。初中生尚处于素质全面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尚未定型;过早分流,把他们置于某狭窄的专业,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这是因为职教与普教不同,普教着眼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整体性、全面性;而职教着眼于人的专门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具有专业性,虽然在劳动分工的条件下这是必须的。另外,普教比职教具有更大的迁移性,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过早对学生分流还会影响他们职业潜能的开发。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在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生的职业定向均呈后移趋势。
(三)长学制模式不能适应现有经济及劳动者本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转变,生产过程要求劳动者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劳动者为了适应就业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的转岗培训以及自学,均需要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为基础。现行的长学制模式,由于三年中要学习许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必然压缩文化课的课时量,从而降低学生的文化基本素养,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中专虽然有四年制的,但其普通文化课教学也很难达到完全高中文化程度。
另外,现代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劳动者需要更多职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因此劳动者,特别是城市劳动者,普遍希望接受更高程度的文化知识教育。从上面的分析看,长学制模式也难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
(四)长学制模式不利于提高城市中职的教与学质量首先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由于长学制模式采取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并进,因此中职校通常开设三类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⑤这种课程模式的设计者是希望它们能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在实践中这三类课程是很难整合的,往往相互割裂,很难达到课程设计者的要求。同时这种设计会带来一个弊端,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中职校既要忙于文化课教学,又要忙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不能集中精力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他们又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又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这样做,似乎既能提高文化素养,又能提高职业知识与技能;但事实往往却相反,这样的安排,文化素养上不足以让学生有实力参加高考,职业知识与技能上不足以让他们胜任工作岗位,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两方面均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学了也没用,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
(五)长学制模式不符合学生、家长的教育消费需求我们在设计一种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时,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规律,也要考虑学生、家长的教育消费需求。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办学模式。而有调查表明,长学制模式与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不符。如江苏省食品学校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中专校“学制长,与其花钱上三四年的中专,还不如参加什么短训班来得快”;⑥因此,许多学生被中专录取了也不来报到。虽然教育不能一味迁就学生、家长的要求,但这份调查报告的确给了我们不少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