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模式选择的人本主义原则
“穿新鞋,走老路”形象地比喻了目前教师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因为先进教学手段的渗透发生多大的改观。新技术让教师的教案由文本变成了教案,原来厚厚的教案如今只要一个小巧的U盘就可以轻松解决。但教师的电子教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传统教学内容加上几张图片,是文本教案的搬家。教师的声音放大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单调的板书被绚丽的屏幕代替,但教学效率却不一定相应提高。“人灌”变成了“电灌”,学生整体素质未见明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等都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较之传统的口耳相传,现代教育技术在注重技术使用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自从开始使用新的技术,教学的容量就大大增加,师生的双向互动却少之又少。师生间极少的情感交流让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孰不知,人作为活的要素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师生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人机对话永远也无法代替人与人的交流。现代教育目标之“学会生存”,是要求作为动物的人学会沟通、团结、协作。过多地沉浸于机器中,沉浸于虚拟的世界必然导致学生精神的障碍和以后进人社会生活、参与生存竞争的艰难。
3.对教育技术定位的误区及纠正
在教育技术的定位上目前存在不少误区,出现一些错位的认识。一种观点以为教育与技术相结合可能多元化地产生新教育。新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教育技术属技术的范畴,二者分属不同的种属概念。新教育的产生由许多因素促成,除教育技术之外,还有诸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乃至新的教育内容等等都是促成新教育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育技术一个因素是根本无法促成新教育产生的。我们不能视教育技术为万能,也不该延续跑马占地的学术恶习,把教育技术的范围无节制地延伸,抢占别的学科的位置,越姐代厄地顶替人家的工作。将教育的其他许多组成部分都囊括到自己的范围以内,这实际上是主观超越教育技术定位的一种倾向,我们姑且称之为“越位”。这种倾向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无益。
教育技术的另一种错位是偏向,错误地以为计算机是教育技术的主要标志。而从教育技术的视野来看,计算机虽然先进,也只是一种新的媒体工具。我们应该从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教育技术意义上去理解、去研究和实践计算机的强大的教育教学功能。
教育技术的第三种错位是唯媒体技术论。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媒体技术一直是教育技术的代名词。尽管自教育技术这门学科被引人国内以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声称媒体理论并不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全部也不是核心(这门学科是叫“电化教育”还是“教育技术”旷日持久的争论便反映了这一事实),但三十来年的教育技术的发展除了给人们带来了教学媒体的花样翻新以及似乎成了有别于其它兄弟学科的唯一标志的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之外,教育技术并未带来其它方面的改变,更未对更新人们的教学观念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至今甚至仍有人凡涉及教育技术言必称计算机,似乎教育技术离开了IT技术便不成其为教育技术了。这种在理论上讲不通的假设在一些的人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
现代教育技术是姓“电”、姓“教”还是姓“技”的问题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笔者无意纠缠于类似的问题中,但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无论它姓什么,为教学目的服务是无条件的。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领域问题的思考和规范
1.对教师主体地位意义的有关思索
信息时代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它对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人的创造物,它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建构知识,实现主体的本质意义。自觉能动地创造现代教育技术的育人,促进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实现,平衡信息时代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而教学过程尤其是文科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人格魅力的显露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对教师的个性特征、趣味、思维习惯等予以充分的尊重。
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教学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最佳的课堂效果应当是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和打动学生,师生共同“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教师本人对所教授知识的热爱可以传导和感染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评价和判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受教育者。教师的情意因素促使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依赖关系,教师也不应当是单纯的主导者或服务者。真正现代意义的教育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并最终达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