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探讨(2)
2014-10-29 01:13
导读:2.课堂严格要求,课本适当加工。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
2.课堂严格要求,课本适当加工。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非零”起点课本的难度较大,我在教学上做了大胆的删节。在上课时,我也采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代替课本中学生不熟悉的事例。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的获取”时,将综合活动设置为:“本地枇杷的品种及枇杷的需求”,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及乡亲访谈了解并做好记录。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心态和能够学习好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关心家庭、理解父母等家庭责任感。
3.巧用学习“笔记”,有益下节“操作”。
信息技术虽然已经被列为会考科目,但是还没有被重视起来。从小学升到中学,科目一下子增多了,学习压力大,对这种中、
高考不考的科目,他们平时跟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学习,如果课堂的利用率不高的话,学习效果肯定不好。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讲的内容又比较多,在上下一节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把上一堂课讲的知识都忘了,由于要赶教学进度,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复习,只能继续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了忘掉,再学再忘掉,如此下来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因此上课时我要求学生把每堂课讲的知识及操作步骤简要记录下来,平时只要花几分钟浏览一下,在下次上课前十分钟把上节讲过的内容按照笔记上的步骤操作一下,就可以回忆起上节内容。当然不必每一个学生都千篇一律,应因人而异。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4.运用分层教学,丰富学生选择。
因为学生兴趣多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高低、有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应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以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同时引导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与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利用课余时间补缺、补差,将那些操作上起点很低的学生组织起来,手把手教会他们。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教学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树立了教师的个人威信,可以将严谨治学、认真工作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在人格上给予身教,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起到榜样的作用。
5.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上机课中,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甚至有的一到上机课就只喜欢上网、QQ聊天、打游戏等。这样不仅仅影响了上机课的组织教学,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于是,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自己完成操作任务后,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我还经常举办小组比赛,表扬操作好的学生,展示完成好的作品,要求学生指出同学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学生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在练习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要确保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师还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另外,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研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韩玲玲,李晓东.中小学信息课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