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地方,网络在给莘莘学子带来丰富信息、交互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就网络道德问题,论述了网络道德的内涵,并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一些加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道德;网络道德;影响;对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际互联网的普及,集聚信息资源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校理所当然地处在了“网络”发展的前沿。由于大学生上网人数与日俱增,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举止、价值观念、思想品德、因素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的意见》中建议要大力加强“网德”教育,提倡“慎独”,倡导网民自律。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网络道德的大学生开始成为高校教育思考的问题之一。
1信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为此网 络道德就是一种依靠网际公民的舆论和其内心信念来规范、调整的道德规范。有人认为,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准则,属于“亚道德”范畴。它源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系,又有别于现实道德。原因在于在网络社会,人们的交往在虚拟的状态中进行,行为主体有了摆脱现实社会道德约束的条件。从而使传统道德在网络社会的作用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网络生活中,有悖传统道德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网络发现,有18.8%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大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6。3%的大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大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账号上网。笔者认为,在高校网络信息环境中,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也是同样存在的。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2.1网络容易削弱大学生的现实社会道德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2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模糊。产生网络综合症
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时,又在空间上进一步孤立了个人,限制和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和情感交流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使自我形象变得虚无和抽象。青年学生情感脆弱,受害尤甚,极易产生网络综合症。有的学生因上网成瘾造成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状。由于过分迷恋网上生活而失学,失去朋友,乃至犯罪的事例已屡见报端。
2.3网络容易削弱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
在信息社会,信息生产具有多元性,其生产也无法由加以有效的控制,因而在网络上不仅具有庞大的有用信息,也具有无数的虚假和消极信息这就造成大学生用以判断世象真假和对对象的整体认识被淹没在杂乱无章的庞大信息量中,从而削弱了其对社会道德的判断能力,导致难以辨别真假而做出道德失范的行为。因而,有些迷恋于网络的大学生缺乏正义感,甚至运用网络中的消极信息规范自己的行为,视校纪校规而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