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E代教育”——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与相

2014-10-27 01: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E代教育”——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与相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提要:网络的影响给青少年带来


    提要:网络的影响给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与青少年德育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开展网络教育,净化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是“E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品德发展  网络道德教育

  进入21世纪,一种以信息为标识和内容,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崭新的生存方式——网络文化,即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据有关,至2000年上半年,我国的互网络用户已达1690万一;18~35岁的网民占90%以上:,并呈年轻化趋向。据预测,到2005年,世界少年儿童网迷将达5000万。对于青少年一代来说,网络文化将成为他们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E代生存方式)。因此,“E代教育”——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与相应的教育对策研究,是网络时代德育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虚拟生存: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探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与相应的教育对策,首先要弄清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一种电脑虚拟空间,即网络行为所依附的空间是一种不同于实在空间的虚拟空间。各种网络行为形式没有现实行为的实体性、可感知性,没有外在的可触摸可察觉的时空位置和形态。网络行为虽然在功能效应上是真实的,但在存在形式上是虚拟的、非真实的,可称之为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行为不受任何时空形式的局限而变得无拘无束,让网络人的思想、思维、想象、行为、创意得以无限量的发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当然也可以使人不守规则、任意妄为乃至胡作非为。因此,网络文化在为人的社会交流提供无限的虚拟空间的同时,又在物理空间进一步限制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它缺乏合理、适时导向,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性与互动性。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在它的交互联系性。它使整个世界联成一张网络,成为真正的“地球村”。其互联性带来了信息和人类交流、交往行为以及相互间影响的互动性。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信息流通方式,传播者与受众或“网络人”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实现人际互动;其互联、互动性也使传播与交流不受时空、地域、国界身份之所限,网“撒”到那里,传播和沟通就可以在那里即时实现,从而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和共生。这是过去的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本都无法达到的。

  多元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①传播的多元一体性。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均可共存于网络之中。②受众选择的多元化。传统的大众传媒以单向、点对面为基本传播方式,即由少数人(媒体“把关人”)掌握信息来源,通过媒体的筛选和制作向庞大的公众(受众)进行传播。而数字技术使网络传播成为多媒体传播,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和视像等多种信息融成一体,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同时,实现双向的点对点、面对面的互动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沟通方式,使每一个网民都可以直接、自由地沟通,也可能使“每一个机构甚至个人都能成为对世界产生冲击的人”,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诸因素的关系。③个性化服务。网络传播方式提供了与传统传播绝然不同的个别化、个性化的服务,更适合现代人的需要,更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传播的多元化和受众选择的多元化以及传播中间环节的减少(中空化),其结果必然是“把关人”地位及其控制传播进程、引导舆论、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功能的相对弱化,相反则是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功能的加强以及网民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更自由发挥。

上一篇:试析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