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E代教育”——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与相(4)

2014-10-27 01:05
导读:(三)的规范性与网络的非秩序化、自由化的矛盾 道德规范是形成秩序和社会控制的基础,社会规范的目的是使个体养成遵从行为并促使其“自我立法”(自

  (三)的规范性与网络的非秩序化、自由化的矛盾
  道德规范是形成秩序和社会控制的基础,社会规范的目的是使个体养成遵从行为并促使其“自我立法”(自我修养)。遵从是道德的基本要求.自我修养和形成道德人格则是它的最终目的。可见,道德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个体道德“自我立法”来实现社会控制的。这与网络行为的自由化和非秩序化取向形成了矛盾冲突。

  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不存在等级上的中央控制,因此网络行为表现为一种非中心的自主行为,崇尚平等、自由、无限制、无束缚的交流方式。被网络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和道德信条是“进入网络应该是无限制和彻底的,所有的信息应该是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行为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自由”式行为,它不像其他媒体文化那样必须经过“把关人”的制作和社会监控,上网发布或查阅信息基本不受任何限制,即使有些信息在某处被禁止,但网民可以轻易在别处调阅。网络行为的自由化和个性化服务方式,有利于信息的广泛传播.但容易导致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非秩序化、自由化和个人主义倾向。在缺乏有效管理与监督的状态下,人性“本我”中的灰暗面得以肆无忌惮和淋漓尽致的发挥,各种犯罪,包括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洗钱也找到最好的滋生和蔓延的温床,其中网络色情与暴力是网络无秩序化对青少年品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的网络社会问题,是造成青少年品德不良问题的主要“杀手”。令人忧虑的是,由于商业目的、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好奇心的推动,色情文化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有很大市场。据,在因特网内的非学术性信息中,约有47%与色情有关。

  防止青少年受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政府、社会对网业的管理、立法、监控;二是提高对网络传播中色情和暴力等给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的过漏技术;三是要加强青少年的上网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网民对不良信息侵蚀的免疫力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学校的学生看黄色网页的比例低于一般学校的学生,且接触影视网页色情内容时重点学校学生多为不安、反感或无动于衷,而一般学校及薄弱学校的学生多为好奇、刺激。这说明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免疫力和信息素养是防范网络色情影响的最好办法。

  (四)道德的遵从性与网络文化的自主性的矛盾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道德强调的是共同价值、群体利益和社会秩序,共同性、遵从(服从、帧从)性是它的特征:而网络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的文化,多元价值、自主选择、刨新发展是它的个性特点,这就与道德的遵从性特征存在着矛盾冲突。网络文化适应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诸如价值取向多元化,自我意识、自主精神强化等。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应改革道德要求划一和道德教育千人一面的模式,积极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道德选择和整合能力,以适应时代对新一代品德素质的要求;此外,还要加强个性化、个别化的德育.注重对“自我中心”现象进行分析和教育,防止青少年强烈的自我价值取向滑向极端个人主义的陷阱。

  (五)道德教育的传承性与网络文化的互动性的矛盾
  道德教育素来偏重传承式教育,观念上把者视为教育者.把学习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方式方法上以教育者的说教、灌输为主,其特点是自上而下、单向输入、被动接受,而不大顾及学习者的特点要求和实际需要。长此以往,学习者可能形成知行脱节、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或者以逆反、对抗、厌烦或无可奈何、马虎应付等心态对待教师“耶苏式”的说教,导致道德效果偏低。这是学校德育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据我们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在品德表现上知行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对“红绿灯的规则”,100%的大中小学生都懂得,但行为上能自觉遵守的只有59%;对在汽车上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公共场所不喧闹等公德,学生认为应该做,但真正自觉去做的不足50%;学生对的不少原理倒背如流,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只有2.1%。上述现象十分普遍。

  要改变德育低效和学生知行脱节的状况,我们必须改革现行德育观念与模式。网络文化是一种双向、多向交互交流、沟通的文化,网络时代是一个多元互动的时代,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注重对话、平等交往和真情互动。因此,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树立学习者是道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非任意塑造的对象的德育观念,变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传承式教育为双向(或多向)互动、自主选择、多元整合的德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促进青少年品德素质健康发展。(待续)

上一篇:试析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