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的句型操练方式。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事实上是,正因为教学在中国是属于外语的范畴,大多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英语的反复刺激。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结构的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词汇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词汇组句成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以交际思想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跨意识
跨文化意识要以了解文化知识为目标,各种文化习俗为重点,语言媒体以英语为主。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英语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意识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它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密切相关。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
对外族文化抱有好感、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语言的因素。对某一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该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别扭,这样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模式是指英语教学中,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
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有相得益彰的认知效果,从学角度而言,事物越是相异就越能构成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认知和识记。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因为文化蕴藏于从语音、语法、词汇到对话、篇章乃至认知模式的各个层面上的缘故。在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及时地通过文化上的对比,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自觉地进入目标语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中。它能使师生在清醒地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主动地解决对基本语言技能产生影响的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