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培养学生跨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
然而,仅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Kramsch,1993)。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描述个人对待具有不同文化人们文化上和观点上的差异的反映(Bhawuk&BriSlin,l992)。M.J.Bennett(1999)提出跨文化名感性发展模式(A Deve1opmental Mode1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这一模式将跨文化敏感性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中心主义阶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和民族相对主义阶段(The Ethnore1ative Stage)。学习者从最初的否认文化差异的存在渐渐发展到接受文化差异,调整适应文化差异,到最后的完全融入各种文化,即从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到民族相对主义阶段。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影响很大,是造成不能达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wil1imaGrahmaus(1940)曾对这一概念作过比较详尽的解释。他认为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参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这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宽容接纳的态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分析文化差异的能力来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从最初表面的文化现象上的差异(如习俗)渐渐深入到本质的文化(如价值观)差异比较。
3、提高跨文化行为能力
有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对待不同文化的积极态度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保障。但教师应将这些转化成具体的行为。首先是行为,比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间的称呼、赞美、允诺、问候、邀请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语言行为会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会带来交际上的困难。其次是非语言行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所共知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的发出,由接收者有目的的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Malnador,Barkeretal,1989)。非语言行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占到人类交流的65%(BirdwhiSte11,l970Mehrabian(1972)认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传递93%的意思面目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姿势都表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全球化时代对跨文化交际性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教学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及研究人员开始注重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究竟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值得更深入细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