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2)
2015-02-28 01:16
导读:2.不同阶层子女选择专业的差异 由于不同专业所体现的入学机会的多寡及个人预期收益的高低有所不同,不同阶层家庭对其子女在专业选择上能给予的性不
2.不同阶层子女选择专业的差异
由于不同专业所体现的入学机会的多寡及个人预期收益的高低有所不同,不同阶层家庭对其子女在专业选择上能给予的性不同,各阶层子女在选择具体专业时产生了差异。
处于社会中上层阶层家庭的子女在专业选择时多倾向于选择那些切合时代特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
就业前景看好,
后就业率高,发展空间大,专业性强,具有竞争性,入职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热门专业,比如、、经济、等。而那些处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为了一次能够考上大学,减少考学的经济压力,因此选择那些报考人数不多,竞争不激烈,招生名额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学费偏低,对学生有优惠政策(如师范、、军事院校)的高校。
3.家庭资本与经济资本差异对子女接受高等机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家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在三个资本中,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最难在短时期内有质的改变。法者布尔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社会各阶级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及文化背景的总和,是一种有别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的资本。“文化再生产模式”指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其子女在教育机会上享有优势。父辈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在子代得以继承和延续,从而完成家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文化资本是实现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制约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隐性因素。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父母,通常会更加重视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文化氛围,使子女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而使其子女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有显示,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其子女进入优势资源类型学校的比例也在提高。早在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就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推动摇篮之手,正是推动世界之手。”
在形成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就读学校类型和专业上。自1997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普遍“并轨”,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收费,教育消费支出的承受能力直接由收入决定。国家局在2000年对中国4万个城镇家庭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表明,占调查总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贫富差异问题趋于严重。高额教育补偿费用与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对原有的教育制度造成了冲击,使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加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父母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意味着他们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能够为其子女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使其子女在各级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均能抢占先机。
不公平的高等教育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然而更需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最直接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分层流动的停滞,这是极其危险的。这种危险不仅仅来自社会下层的不满、社会的不稳定,更重要的是,一个稳定流畅的社会分层流动机制,不仅能缓和社会矛盾,而且能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丰盈的造血功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社会低阶层人士向上层流动,这无疑能促进社会进步,焕发社会的活力,也能使社会各阶层利益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体现。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强心剂。
注释:
①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②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出版社,1993.
③陈成文.土地流转:一个阶层结构再构过程[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④李承先.高等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⑤袁本涛.调查显示:清华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报,2007-10-12.
⑥杨东平,黄一琨.阶层锁死——教育公平失衡之忧[N].经济观察报,2005-03-18.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2]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陈成文.土地流转:一个农村阶层结构再构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李承先.高等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5]袁本涛.调查显示:清华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报,2007-10-12.
[6]杨东平,黄一琨.阶层锁死——教育公平失衡之忧[N].经济观察报,2005-03-18.
[7]董云川,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