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角度解析我国高校的社(2)
2015-03-07 01:44
导读:高校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关键之一,能够帮助实现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所明确提出的“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关键之一,能够帮助实现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明确提出的“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有国外和国内两个来源,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我国大多企业曾经倾向于从国外直接引入高新技术,但是由于缺少技术发展所需的创新体系、创新经验、创新人才资源及其储备,往往不能可持续性地吸收发展所引入的技术,实际上造成了资金设备等的浪费,也客观上形成了我国企业缺少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理应更多地发展自国内来源。高校能凭借自身的技术与研究人才等优势参与创新,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许多高校积极利用知识创新成果,通过与企业合作,甚至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形成并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相结合,帮助提升自身、企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使肩负知识生产、、应用、创新重要任务的高校必然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核之一。
三、政府对高校职能发展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的基点是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的政府、企业等与高校的结合,但如何使产、学、研三者真正达到“无缝连接”的有效合作,尤其是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引导发挥,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很容易出现产学研管理各自为政、各方主体联手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涉及各方的利益分配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容易产生多种问题。因此,三方博弈的合作需要充当桥梁作用的政府根据合作各方资源和能力的特点引导促进各主体行为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系统无效和经济市场的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高校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服务。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作为非常复杂的社会
系统工程,产学研的主体有多种合作方式,其中政府承担着复杂甚至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遵循间接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原则,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化水平较低,行政手段虽呈递减趋势但仍是被政府采用的有效手段。但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政府、高校与企业这三种力量形成交叉影响、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Triple Helix)关系,表现出良好的合作形态和结构。政府、高校与企业可以被认为是以沟通为核心的进化网络的三个螺旋,政府作为一个变量,发挥有限却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促使形成一个动态延展交织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以政府推动帮助更好实现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高校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中仍能维持较为独立完整的教学科研机构的地位。
实践证明,政府干预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订合理的科技计划。政府以政策、或提供项目等方式支持大学等从事研究的机构,同时也对企业提供支持,这有利于形成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引导监督高校的知识转化为资本,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等科技政策,相继推出“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政府科技规划。国家经贸委(当时称为生产办)、国家科委、中科院于1992年联合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在十年里帮助推进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成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基地。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指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72亿元。国家逐年递增高校的科研经费,加强高校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增强了高校科技工作的源动力,使高校能够与高端产业联手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使高校和企业跨越各自的界限,向属于对方的领域渗透,达到知识的最大产业化程度。据统计,高校承担了6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目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左右。在政府部门的这些政策、计划与资金等方式的支持下,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科技转化,已被认为是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和发展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技术动力仍不足的领域,具有知识发展潜能的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三重螺旋模式发挥关键的促进作用。以2007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为例,2007年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为1773.5亿元,科技投入比例为1.77%,虽比过去大有增长,但远未达到政府规定的3%至5%的水平,更大大低于经合组织国家7%的水平。另外,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这些数据表明,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外延必须扩大,需要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愿望和能力,需要研究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和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以帮助我国企业达到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与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当然,“有人害怕大学进一步进入社会生活”,但正如克拉克·克尔所指出的,大学在为社会服务中仍能保持均衡,并未过多趋向应用而脱离基础研究太多,反而“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边缘以及甚至在应用知识及其应用的边缘已产生了许多新知识”,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建立了一个聚合性的共同利益区,使高校真正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