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2)
2015-04-03 02:34
导读:2.虚伪包装,能力“注水”。当前,由于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还不完善,一些学生在 就业 时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采用编造事实、制造虚假的手段欺骗用
2.虚伪包装,能力“注水”。当前,由于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还不完善,一些学生在
就业时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采用编造事实、制造虚假的手段欺骗用人单位。在中,填写虚假职务、伪造证书和履历的现象比比皆是。
3.不还贷款,拖欠学费,违反契约。当前我国实行的
助学贷款是以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目的,以学生的人格和信誉作为担保的贷款。但是,一些享受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
以后恶意逃避还款义务,有的甚至还开假贫困证明,去“骗取”助学贷款。据报道,广州某外贸大学2009届
的助学贷款利息未还款率竟然达到84%。此外,恶意拖欠学费的大学生更是不在少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2009届毕业生中还有2051人没有交清所欠的学费,欠费金额高达772万元。
4.行为失范,失信。现在大学生借书不还、偷盗、赌博、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撒谎等不良行为屡禁不止。据,上海近40所高校每年图书流失的总量达到两万册,其中不乏珍贵的绝版图书。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也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存在着道德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出现了诸如发布虚假信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等情况。
(二)诚信认知与自身行为之间的偏差普遍存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某项调研显示,对于“请你写出最厌恶的个人品格”一题,答案大多集中在“自私自利”(占38.2%)、“不守信”(占18.5%)和“不诚实”(占10.7%)等。曾有学家向 100名大学生展示了包含了555 个描述品格的词汇的一览表,询问他们对各类品格的喜爱或厌恶程度,结果表明,选择“诚实”作为“令人喜欢的品格”的人数最多。《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缺乏诚信强烈不满。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对诚信品质是基本认同的。但是,当自身的短期利益和诚信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在有不诚信行为作为示范时,很多大学生在行动上都选择了不诚信。上述广州某外贸大学2009届毕业生的助学贷款利息未还款率达到84%便是一个例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四、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诚信度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在利益的驱动下,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着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坑蒙拐骗、重利轻义、偷税漏税、赖账不还等现象;领域存在着权钱交易、官僚腐败、贪污受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等现象;职业生活领域存在着敬业精神和诚实劳动“贬值”的现象;领域中也有少数媒体搞有偿,播报虚假广告;个人生活领域中人际交往间的互不信任以及学术领域的虚假之风等,这些消极现象使人们产生认知错觉,认为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途径之一。在这种诚信危机的大下,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缺乏诚信。
(二)家庭对诚信不够重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很多家长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培养才艺技能上,而对于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却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有的家长还把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给了孩子。现在网络上 “偷菜”游戏盛行,某些家庭的全体成员都沉溺其中,子女没时间,父母就帮着他们“偷菜种菜”,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子女的诚信观。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诚信品质,学会处事“圆滑世故”,而这种特质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