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3)
2015-04-03 02:34
导读:(三)学校德育存在偏颇 长期以来,学校在认识上一直都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具体表现为:(1)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育轻德育。学习成
(三)学校德育存在偏颇
长期以来,学校在认识上一直都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具体表现为:(1)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育轻德育。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是学生评优、评奖、保送等的实际依据,对其素养的考察却流于形式。(2)在教育层次上重视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轻视基础性的道德规范教育。学校从小学开始就
教育学生要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而对于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3)在教育方法上重说教轻实践。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却忽视了相应的行为训练,导致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4)在教育对象上重学生轻教师。高校德育的重点往往只放在学生身上,而忽略了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
(四)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
诚信是一种品质,一种主观性极强的事物。大学生必须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诚信问题。然而,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修养不高,世界观不成熟,价值取向有失偏颇,责任意识淡薄,再加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就会逐渐形成急功近利的和浮躁不定的心态,种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就随之产生。例如,一些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硬道理,而诚信这种看似与工作无关的软件,则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就出现了学生在就业时频繁签约而又屡屡违约的情况。
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大学生诚信品德培养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并会不断出现反复,因此必须借助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强
化学生对诚信的认同。具体而言:第一,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除了包含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获奖、参与社会实践等情况外,还应包含大学生的失诚失信、违纪违法以及所受处罚等反映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情况。对于助学贷款的学生,要将其需要还款的时间和金额都记录在案,录入网络。这种写实式的记录能有效制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第二,高校必须加强和完善诚信制度建设。一方面,将个人的诚信记录与奖学金、评优选先、入党乃至发放毕业证、推荐就业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形成促进大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对那些违反诚信规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强化学生的诚信观念。第三,建立健全诚信监管机制。高校的纪检部门可以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诚信品德的评价状况,收集师生所反映的情况。严查并处理擅自更改学生的诚信档案的行为,维护高校诚信记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以赢得学生及社会对高校的信任。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大学》曾写道:“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其中“齐家”实际上就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未来的人才竞争,智能已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道德教育将成为家庭教育之本。为了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德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家长不仅有义务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并且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一个总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能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了反面榜样。为此,国外许多家长非常注意为孩子营造诚信的氛围,他们普遍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先做出榜样。
(三)营造诚实守信的
校园氛围,强化教师的示范功能
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可以为大学生践行诚信观念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学校要做到先进,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并形成适当的舆论压力,从而对那些不诚信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学校除了要宣传诚信的内在价值,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宣传诚信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之外,还要宣传缺失诚信的严重后果,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氛围。另外,学校还应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良好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应该在诚信方面成为大学生的楷模和表率。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师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诚信为人、诚信施教、爱岗敬业,并将其作为从业的基本准则,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杜绝诸如备课不认真、授课不严谨、学术上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等不诚信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精湛的学术水平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学校应将诚信教育列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诚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