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羞怯
新时期的大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在校内熟人圈子里他们还能应付,一出校门便感到手足无措。特别是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在“供需见面”和在公务的中普遍存在的羞怯心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他们的取舍。
5、自卑心理
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的三年、四年中孜孜以求,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就在面临毕业即将走向用人单位时,却突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以自己之短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从而失去自信心。
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表现在择业方面就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性,总是希望依靠父母、依靠亲戚朋友帮忙找工作,别人安排什么做什么,从不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在广州体育学院的公务员报名确认现场,有很多家长就陪着考生前来报名。广州某高校的陈同学就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她说:“我没有接触过社会,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又没有特别想从事的职业,爸妈经历得多一些,对我的个性都很了解,所以我觉得听他们的不会有错。”
7、迷茫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没有接受规范的就业,无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和确定一个明确的“职业锚”,临近毕业才意识到找一份工作很难,不知道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而产生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价值趋向和心理误区,这是大学生择业难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我认为应该从学生主动、高校指导、家长支持和社会关注方面人手,帮助大学生们审时度势、合理定位、调整心态、强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并且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走出精彩的职业人生。
(一)个人应强化积极主动性。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道德修养和锤炼个人品质,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走出心理误区,顺利完成从一个“学生人”向一个“职业人”的转变。
1、当代大学生择业时应该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把个人的理想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确立适应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鹜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改革时报》载,通过对西部大学生回归意向的调查表明,33.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回“江东”,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祟高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