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探索将家庭因素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有效途径
怎样整合家庭资源,使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在学生的就业中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发展决策,是摆在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引导家庭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形势相符合,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针对性
家庭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就业观。科学、合理引导家庭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避免受到家庭不科学价值取向的影响,树立科学的、适应社会价值取向的人生职业发展观,是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基本要求。首先,转变择业观念。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考人重点院校,是社会公认的热门专业,理所当然应该找到好工作,对孩子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却没有考虑孩子在本专业领域学习的实际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发展变化。这样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带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进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结合,自觉抵制功利的诱惑,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事业为重,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的关系;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己,并了解家庭价值取向与自身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学业规划,探索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职业规划。其次,宣传就业形势。高校要向大学生宣传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中的相关政策法规、形势,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加强学校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分发挥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学校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作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减少家庭背景的不良导向,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家庭背景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父母职业水准高低或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要减少家庭背景的不良导向,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有学者通过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大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差异显著。比较结果显示,低收人家庭学生的自我效能最低,且与中等、良好、富裕家庭相比均差异显著;中等、良好、富裕家庭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高校要克服家庭肯景的不利影响,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抓住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关键期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拓展,建立正确的职业成就观念。首先,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人,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其次,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教育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最后,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
(三)整合家庭社会关系资源,扩大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选择空间
家庭社会关系资源的整合程度主要通过家庭功能体现。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平衡的依恋和独立代表了功能良好的家庭功能。功能良好的家庭允许家庭成员作为一个群体的部分发挥作用同时保持了个体的同一性。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员被支持和帮助,并且被鼓励公开地行动和直接表达他们的感受,可能会遭遇到较少的冲突,青少年能建立起分离以及变成一个独立的人(Bowen&Child ,1976)。与之对比的是,在功能失调的家庭社会关系里,自我和他人的界线非常具渗透性以致家庭成员很难从他人那儿区分开自己的希望、思想和目标,它抑制了一个个体以其自己方法思考工作和大学生个体同一性的发展,因此家庭社会关系的整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选择空间。高校要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一方面,要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要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在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的时候,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教育与学校传统团体辅导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是指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和要求,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所制定的具备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方案。个性化教育强调对学生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等方面的了解,并结合对学生本人和家庭等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充分利用好家庭优势以及消除家庭因素对自我职业定位的不利条件和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他们科学选择自己的职业。基于财力、物力、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工作基本上还是以团体辅导为主,配备专职辅导人员,从大一到毕业,每学年开设的辅导课程,各有侧重,形式多样,贯穿始终。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择业意向测试,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帮助其建立一套基本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跟踪和辅导,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可见,家庭因素只要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的结果都难以做到完全平等,在我国也不例外,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而另一方面,教育往往被视为平衡社会利益分配、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重要工具,准确认识我国机会分配状况正是制定合理的干预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家庭因素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力量,共同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