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改进高校德育(3)

2015-05-30 01:42
导读:三、将的合理因素注入高校德育 是一个民族的教育,作为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的道德教育,更应该体现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

  三、将的合理因素注入高校德育

  是一个民族的教育,作为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的道德教育,更应该体现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值得当今的高校德育借鉴,我们更应该把高校德育作为传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注入当今高校德育不仅是培养一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客观要求,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所在。具体说来。应该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l、调整课程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德育内容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而当下高校思德教育恰巧缺乏核心,泛泛而不集中,缺少主题,使得高校德育建设没有力度,缺乏说明力。建议在高校普遍开设传统文化课,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开设精典诵读,精选《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老子》、《》及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文史哲经精典著作,作为德育教材,把祖国传统文化所宣传的“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作为高校当前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事、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教育。并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其精华,弘扬其美德,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严于律已、善待他人、关心社会、受人敬重的社会所需人才

  2、调整教育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单一,形式陈旧,主要还是以说教、课堂教育为主,很多思政工作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对学生已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法”了,但教育的效果就是不明显,有些学生一犯再犯校规校纪,或者说根本就是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本能。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味以传统的说教、灌输来强制性要求学生去盛守校纪校规。学生不能自我约束,一方面是因为行为主体缺少思想信奉和意识核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现行的教育方式有抵触情绪,认为生硬,不近人情,缺少人性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相差甚远,所以教育功效不大。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弥补了思政教育内容上的空洞,尤其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里仁》、《论语·宪问》)的为人道理,更是比政治教科书的条文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我们也可以走出课堂,不要把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唯一阵地,可以以学生公寓、社区为单位,让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宿告,让德育教育离学生近些、再近些,让枯燥的说教因距离的拉近而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可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做成网页、网站.利用动漫、视频等手段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3、加强师德培训,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

  韩愈在《师说》中把老师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传道”是本,“授业解惑”是末。而两千年前苟子就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苟子·大略》),这一准确定位与中国传统的德才观“德者,才之帅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完全吻合,而且也已深人人心,为历代有识之士推崇。教师在学生心中始终具有表征性,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师德的塑造是前提条件。应该学习古代“举孝廉”的做法,通过公开评比、网上评选等方式,评出“品德高尚”的工作者,予以表彰,以匡扶社会正气。要想培养出品德兼优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一支熟知中国传统美德、孝于家、忠于国、诚实礼让、充满仁爱之心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能“明德”,才能把青年一代真正培养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上一篇:浅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激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