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对接理念构建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015-05-29 01:1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以对接理念构建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社会需求  对接  应用型&nbs

  关键词:社会需求  对接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内容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高等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文章以广东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院校以培养满足区域医药人才需求为目标,树立对接理念,构建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却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仅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已超过2 500万人,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 000亿元”,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则是造成这种浪费的原因之一。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医药院校,随着广东省提出建设药强省的目标,为了能为广东省医药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适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区域医药经济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并在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等方面开展大量具有成效的实践。

  一、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是构建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通过经常开展大量的社会、行业、用人单位、调研,准确获取有用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调整工作。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开展医药行业调研,了解医药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沟通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与行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实时互动;三是建立生反馈机制,通过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或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情况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后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可进一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高等教育最新发展成果,也是我校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的方式之一。人才培养工作,虽然有行业的区别及各高校的特点,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的方面。各高校在不同层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了大量的改革成果,通过研究分析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特别是一些共性成果,借鉴其他高校宝贵的成功经验,指导本校的实践工作,尽量避免走弯路,节省实践时间,使学生与社会尽早受益。

  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转变思想是先导”,这是教育改革中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凡碰到阻力时,背后隐藏的常常就是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思想观念转变问题既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制约改革向前发展和深人的主要因素川。

    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人手,通过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举办讲座、编印学习材料等方式,促进者、教师及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树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教育思想观念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教师为主体”向“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二是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三是从“追求教育的统一性”向“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高度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强调因材施教”的转变;四是从“传统的质量观、人才观”向“符合时代需要的质量观、人才观”,高度重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这些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的思想基础。

上一篇:关于社会需求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