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

2015-06-07 01:3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胡瑗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


  摘要:胡瑗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础上,更重视“王道”社会实现手段的多样化,重视为现实社会服务。胡瑗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圣人之道,所以他高度重视“圣化”的治国作用。因此,他主张一方面要知人善任,广纳天下贤才;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让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治理

  论文关键词:胡瑗;学校教育;圣人之道;治国贤才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与孙复、石介合称为“宋初三先生”。胡瑗的教育目的就是实现“王道”社会的理想,并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础上,重视“王道”社会实现手段的多样化,重视教育为现实社会服务。

  一、启发愚蒙,统一万民

  胡瑗大兴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启发愚蒙,统一民众的思想和意志。胡瑗认为,教育是行天下大道之举。他说:“天之所以生圣人者,必将有以益于天下,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举天下之教化,行天下之大道也。”
  在治理国家这一重大问题上,胡瑗一直强调刚严互济。他说:“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法天霜露之气而成就万物皆有其渐,故始以仁义礼乐教之、导之,然民有不令不肖者,虽善教之,而终不能迁,则必用刑罚以整齐之,使不至于乱,而皆得其利又以渐而成治,使天下之物各得其宜也。”显然,在行仁义礼乐之教与用刑罚以齐之的关系上,胡瑗更强调仁义礼乐之教。就兵伐来说,兵乃凶事也,非不得已绝不使用。他举例说:“秦之始皇,汉之孝武,隋之炀帝,皆贪一时之欲,恃一己之威,穷兵黩武,长征远伐,使天下之男死不得缘南亩,天下之女疲不得就蚕室,而劳于馈饷,流离四郊,以至老母吊其子,幼妇哭其夫,怨毒之气彻于骨髓,愁痛之声沦于肠胃,此皆为寇不利之明效也。”明所以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办好教育,并通过广泛的教育活动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大学排名


  首先,学校要发挥启发愚蒙、去恶扬善的作用。胡瑗继承了的传统思想,强调改过迁善,所以他反复强调教育要引导人们“进善除恶”。胡瑗的这一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他说:“圣人之治天下,将禁民之邪,制民之欲,节民之情,止民之事,必于其利害未作,嗜欲未形,未为外物之所迁,而其心未动之前先正其心,而不陷于邪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当有人已萌生邪念之时,如果教育能日以善德闻于不善之人,就会使之日迁于善,日除于恶。
  其次,学校教育要发挥统一国家意志的作用。胡瑗认为,统治者要统一民众的思想,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就要通过教育来改善民风,让“万民之众”服从国家的统一要求。他说:“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四海之远,万民之众,若符节之合,影响之随,教化明于上,而风俗成于下也。而对三代之后的不正之风予以坚决批判:“三代而下,言治者称汉唐,然未知先王教化之意,而人自为学。汉之士则党同门,妒道真。唐之文则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则于教化固可知矣。”为此,他倡导用统一的思想如“六德”、“六行”、“六艺”等来教化民众,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的民众学会自我节制,处困而不动心、不思邪,“以仁义道德充积于中”。
  再次,学校教育要发挥归顺民心的作用。他说:“以圣贤之道,设为仁义之教;礼乐之化,以渐以摩,使之入人之肌肤,藏民之骨髓,然后天下之人皆合心毕虑,感悦于上也。”…胡瑗极力主张大兴地方官学,提高民众的封建道德,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以实现太平盛世的目的。他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圣人之道。他说:“圣贤之人非苟柔邪佞媚,以取悦于天下之人,盖上之临下以仁义之化,行已之道,兴天下之利耳。”所以他主张用“仁”来教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仁义”的教育推广。他说:“蛊,坏也。盖言三虫食一皿,有败坏之象。又言谷之积久腐坏者败变而为飞虫,亦蛊败之象。夫物既蛊败,则必当修饰之。以人事言之,则是风俗薄恶、教化陵迟而不纲纪也。方此之时,圣贤之人必以仁义之道施为而拯治之也。”对刚刚遭遇动乱之苦的天下百姓,更应该施以教化。他说:“夫圣贤之所以往伐首恶者,将以正天下之民也,其恶既除,其民如苏,固不可加之暴猛峻之刑,以益苦之也,何则?夫民之被害既已久矣,染恶亦己深矣,故非亟而可拯也。必须化之以渐抚之,以慈与之解其倒悬,然后以渐而正之可也。”胡瑗认为,教民的最终目的是使民感悦,归心于君王。而要使天下人对自己信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兴仁义之教化。显然,胡瑗己把仁义道德教育看成了救国的良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此外,学校教育要发挥促进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的作用。胡瑗继承了的思想,他特别强调“正己”,尤其要求统治者以仁德正身、正天下。他说:“圣贤君子当是时,欲复有所济,使民心之安,教化之兴宜以仁义之道拯救之,是必先正其身,然后正朝廷朝廷正,然后正天下;必使天下人民事物各得其济而获亨通也。”从统治的角度来说,只有以德治国,才可以行尧舜之治,使百姓长寿幸福。他说:“君子有道德,可以升进而济天下之民……若王者有至圣聪明之资,能察己之道德以升进于位而任用之,使其道行于天下,致君子于尧舜,跻民于仁寿,则君臣上下罔不赖其德而受其福庆也。”从具体行事人的角度来说,“君子之人,凡能畜积其德,韬藏其器,则无有括结凝滞之事,如是则沛然莫之能御也,以至凡有所施为,有所动作,必有所获,所在必有所成功”。从对个人影响的角度来说,“好德者虽忧、虽贫、虽凶、虽短折,不害为君子;恶而弱者虽富、虽寿、虽康宁、虽考终命(善终),不免为小人”。可见道德的好坏,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还必须促进统治者加强仁德修养,从而达到正己而正人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