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发展的脉络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大致得出建国以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工作的发展脉络为:
1.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措施的研究贯穿始终。对青年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是提升其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基本保障。这是历年来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普遍话题。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研究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者人数的逐步增多,二是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各学者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观点与看法,逐步从统一走向了多元化。
3.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日趋明朗化。从各时期的文献来看,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是逐步开始并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重点也是从最初的单一的培训到后来的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的进一步多元化。面对多样化人才需求、多样化院校共存的局面,要对不同院校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统一评价已绝非可能,也不科学、更不符合常理。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学科及专业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应该有不同的构成要素,评价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与方法。这就需要研究者基于具体的视角来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评价,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工作的进一步独立化。我国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在20世纪中期出现至今,其研究已比较成熟。在此之后,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该领域内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事实上,只有当此评价工作独立之后,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才能有其应用的载体,才能取得研究的效果和价值。这一独立化同时包含了两个独立化:一是要将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对象;二是要将教学能力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总的评价内容,再分成若干级评价指标将其具体化。只有这样,评价才有针对性,才有可行性。
3.教育学、学、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者的进一步参与化。在对具体文献研究时发现,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除部分一线教师外,还有很多人员,他们多数都不具备教育学、心或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基础,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托和支撑,因而他们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力度和可信度。这就要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的学者积极加人到研究队伍中来,以此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确保研究成果的广泛适用性。
4.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由外缘性向内生性的变化。研究中我们也发现,青年教师的相关比较少,多数是行政领导等决策者的论文。这种来自外部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把握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不足和要求。他们是从宏观的培训、引导上进行的把握。而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如何提高,如何培养、培训,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来自基层的信息是最宝贵、最真实有效的。因此,应督促、鼓励青年教师投人到教学能力的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探索自身提高的措施,这才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种自发的、发自青年教师内心的研究,即内生性研究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多鼓励、倡导的研究方式。
5.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分段化。按照本文所指,青年教师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他们从开始工作到35岁,这将近10年的时间内,其教学能力,在每个年龄段的发展是不同的。每个阶段,其教学能力的构成应该有不同的要素,每个阶段的评价指标也应有所区别。因此,研究人员应该科学划分年龄段,根据每个年龄段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研究。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仍很不成熟。还需要更多学者的不断探讨、深人研究,不断督促、激励青年教师提升自己,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