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历史、现状与

2015-06-20 01: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论文摘要:在高等大众化的今天,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并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已成为高教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整理归纳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和现状,探讨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国将兴,必重师而贵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与认识。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其教学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在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主力的情况下,在我国致力于走教育强国、建设创新性,力争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背景中,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研究,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情况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49-1965);停滞发展阶段(1966-1976);改革发展阶段(1977一现在)。各阶段由于所处的政治、、等各方面的不同,导致各阶段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本文着重介绍恢复发展及改革发展阶段的相关情况,从中归纳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65)

    这一阶段,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模式,高等教育实行统招统分的政策。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主义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专业人才,尤其是工程专业人才。专才教育的目的导致教学中过多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尚未兴起,统一分配的政策使得高校普遍忽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特别是精英教育中培养的青年教师,均有较好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但模式的静止、单一、封闭等使得该方面的评价较少。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以主观定性评价为主,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二)改革发展阶段(1977一现在)

    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大学的功能逐渐由以教学为主转向了教学与科研并重,最终走向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全面兼顾。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量青年教师的引人等诸多因素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降低。从而使社会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探索。

      1.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全国的各项事业都处于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  之中。恢复高考后人校的大学生也开始,步人工作的行列。这一批人中,进人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是经历过风浪洗礼的时代先锋,他们承载着老一辈教师开拓前进的希望和重任。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通过整理归纳,这一时期的研究情况如下: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王刚、刘露茜、袁世鹰1等人,或是从青年教师  的重要性出发,或是从现状的出发,在各自论文中都论述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的措施和方法。西安大学还设立了相应的研究基金,以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能力的研究与提高。2)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还未明确提出,但已有少者开始关注。如王勤、丁康源逗等人在其论文中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都进行了一定的论述。(3)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还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评价指标,但是在具体评价中已有所涉及。如某大学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评议卡》中有教学方法的评价。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扩招前。20世纪90年代是高校新、老教师交替的时期。这一时期,大批老教师面临退休,而中年教师不仅人数少,而且理论知识不够扎实,难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历史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青年教师的肩上。与此同时,高校对教师科研的要求逐步提高,科研与晋级、等挂钩的制度导致青年教师不能安心教学甚至不愿教学,即便是进行教学工作,也是敷衍塞责。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开始增多,具体内容如:(I)继续关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措施的研究。如娄延常、乐可锡、刘继虎、王蓓、郭艳丽等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更多有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措施与途径。(2)开始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如周耿娣、晏焕平、郭晓红、包玉华等人,都纷纷撰文,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构建。(3)评价方面仍未有对青年教师的单独评价,但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开始出现。如陈玉馄在《教育评价学》中论述了教师评价的职责评价模式、认知发展模式和活动评价模式,其中就谈到了教学设计评价、教学技术评价等内容。同时,也有学者开始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其木格,峻峰在《高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指出: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中应包含有教学能力,它又包括了完成教学工作量状况、培养各类学生状况、开设专业状况、承担课程状况、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评价。

      3.扩招至今。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有了飞速发展,大批青年教师进人高校任教。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青年专任教师(35周岁及以下)人数已上升至48.52%。他们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眼高手低的毛病,这已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引起世人的关注。

    这一时期,我国人世成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大,使竞争日益激烈。最终所有国际间的竞争都归结到人才的竞争,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育,由此就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究态势表现在重视提高措施和能力构成的研究,并呈现出新的局面:)提出能力培养、提升的保障机制研究。如章新、高宏等人在各自文章中都提出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措施所需的保障机制,以确保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虽然没有明确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单独评价,但教学能力的评价已渐趋明晰化。如王孝玲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中提出的教师评价指标中教师素质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中含有工作能力指标,而教学能力仅是三级指标,其后就没有细分指标;王景英在《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课堂教学评价,其中有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其下包含教学基本功(教态、与板书)、激励的方法与手段、组织与应变能力。王京文等人在《基于多元评价模型构建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中将教学能力作为业务素质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为教学态度、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授能力、教学研究等内容。同时,也有个别学者提出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单独评价,如冀桐,廖传景,朱浩亮等在论文《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估的策略》中,就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上一篇: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之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