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学习条件和改变导致的焦虑情绪。中学生时代,生活上处处由父母包办,学业上由老师领着走,遇到不会的问题由老师亲自。而高校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学为主,教师的作用只是画龙点睛。因而一些初上大学的学生因学习的方法不当,难以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而这与其强烈的成就感形成强烈的反差。另外,因大学所学内容与中学所学有表面上相似的重复现象,而自己又无法从新的角度、层次上来学习理解,焦虑情绪日益增长。
4.独立意识与依赖行为的冲突导致的失衡。进人大学校园,许多学生都产生已经长大成人的感受,他们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和意志,甚至强调自己的“公民意识”。但是,他们在心理、生活上还或多或少地显得幼稚,行为上的依赖性还十分明显。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缺乏应有的自理、自立能力,对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的变化缺乏应有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对新的生活环境往往要花相当的时间才能适应。
5.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大学生已经进人青年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还有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有的不免陷人感情的漩涡、失恋,单相思困扰着他们,随之而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愤怒等情绪,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大环境带来的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双向选择,出路堪忧。在原计划体制下,国家对大学实行统一分配,不论什么性质的学校和专业,只要拿到文凭,就可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生之间毫无竟争性,y分万岁”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思进取,安于平庸。没有失业感和危机感。而今,在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经济大潮中,大学生也是“商品”,是虫是龙都要到市场上去亮相,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其中个体素质和“能力十特长”成其为主要条件。专业和社会需要对口,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专业虽好但就业面窄的竞争困难、滥竿充数者则无人问津,最后只好“回娘家”,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这种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不能不令一部分学生忧心忡忡。
2.成才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累”、“苦”难熬。大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他们普遍重视专业实用课程和社会急需课程的学习。社会需要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钱用心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财经等等。他们以“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为此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3,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压力。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为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磨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窄的学生感到不快。本来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其它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4.家庭经济困难压力。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学生经济紧张而陷人困境的学生在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农、林、工和师范院校的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压力。来自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些学生从吃到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大都市有很大的反差。如马加爵就来自于偏远的,家境贫穷,上大学期间,他经常一天只吃两个馒头,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一位心教授分析认为,经济上的困难,让马加爵这样的贫困生们很难集中精力读书。久而久之,他们在同学面前感觉低人一等,他们的情感因此变得十分脆弱。经济的窘迫,也使这些学生心理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